序《过早》

武汉市江汉区花楼街 拍摄时间:2019年7月

序文/ 董宏猷,摄影/ 张建忠

最近秋凉,却夜夜多梦。梦里都是童年往事,都是在汉口的大街小巷过早,醒来不禁感慨万千。究其起因,当是张建忠先生的邀请,为他的摄影画册《过早》作序。

武汉市硚口区电业路 2018年9月

对于摄影,我只是个爱好者。但仔细欣赏品读建忠先生的作品后,却浮想联翩,欲罢不能。很早就听闻建忠在摄影界的大名,常常听说他又去大凉山了。见到他,便是在他的《远山的记忆》大凉山摄影展上,凝重的黑白影像,凝固的生活瞬间,令人震撼,真实地记录了大凉山彝族人民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现实。而摄影家的人文情怀,对现实的关照与思考,以及博大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全都凝聚在一帧帧动态的多元的影像之中。

武汉市硚口区电业路 2018年9月

从此我记住了张建忠,一个执着严谨低调的摄影家。大凉山只是他执著观照的对象之一。他习惯一头扎下去,5年里,10次出入大凉山腹地,历尽艰辛,锲而不舍,拍摄了10多万张照片。这哪里是一般的创作与观照,而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摄影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中。

武汉市江岸区铭新街 拍摄时间:2019年5月

与大凉山的凝重不同,建忠这次呈现的,是武汉人过早。

武汉市硚口区电业路 拍摄时间:2018年5月

说起武汉人过早,就像说广州人喝早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风景与文化现象。其不同之处,广州人是坐在优雅的茶楼里,边饮早茶,边吃早点,慢悠悠的。而武汉人过早,则是在户外,路边,简陋的塑料椅凳,嘈杂的街头环境,匆匆忙忙,甚至边走边吃。满大街的早点摊,满大街买早点的人,满大街边走边吃的人,构成了武汉最独特的风景,最活色生香的晨曲。

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南路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

武汉人的“过早”,是视为与“过年”,“过节”,“过生日”同样重要的。是与武汉独特的城市发展史密不可分的。

武汉市武昌区户部巷 2018年10月

作为中国“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武汉自古就是一个“大码头”。现代考古证明,远在商代中期,武汉就萌芽了城市――盘龙城,而盘龙城的主要功能,便是军事、物资的中转。春秋战国,武汉属楚,楚国多江河湖泊,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千百年来,行政隶制虽分分合合,但城市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水陆交通之枢纽,商品集散之码头。翻开一部唐诗,诗人们来到武汉,不是“送别”,就是“晓泊”。而匆匆停靠之际,武汉给他们的印象,便是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水陆码头。及至清初,汉口成为四大名镇,后又成为天津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从此,武汉的沿江两岸,不但密布了自古以来的“土码头”,而且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由洋人控制的“洋码头”。

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南路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

水路如此繁忙,陆路呢,则因了京广铁路的贯通,使武汉迅速成为京广大动脉的中心点,武汉的码头色彩,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武汉的城市功能,武汉的发展与繁盛,武汉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芝加哥”,皆因了码头而做了许许多多的文章。

武汉市江汉区花楼街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

有了码头,就有了靠码头吃饭的人。尤其是那些底层的码头工人,以及围绕着码头形形色色的商业与服务业。武汉天气湿热,清早就要到码头扛苦力的码头工人们,没有时间闲坐饭馆。他们要的,一是“快”,二是“饱”。出体力流汗多,需要补充盐分,于是,武汉的早点普遍呈现快餐化和重口味。它是劳动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这样的“内容”,便决定了它的“形式”。即不拘一格。街头,路边,码头边,乃至边走边吃,形成自己独特的早餐文化。

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

码头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武汉人,影响了武汉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影响了武汉面对世界的个性表达。

武汉市武昌区大成路 拍摄时间:2019年5月

码头的功能是什么?是集散与流通。是人的集散与流通,物的集散与流通,信息的集散与流通,风俗的集散与流通。所谓“来如行云,去如流水”,坐而能知天下事,一日看尽五洲花。于是,码头文化给予武汉人的,首先是开阔而不保守的眼界,是包容不狭隘的心胸,是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开拓意识。武汉人不排外,多包容,东西南北,五湖四海,兼蓄并收,皆为我用。因此,中国的居多大城市中,只有上海和武汉的前面才冠有“大”字,“大上海”、“大武汉”。所以称“大”,不仅仅在于面积,更在于包容也。

武汉市江汉区北湖正街 拍摄时间:2018年8月

于是,武汉的早点品种繁多,十分丰富。二十多年前,我曾在《长江日报》开设武汉小吃专栏,那个时候的粗略统计,武汉的早点品种,已经逾百。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谈炎记的水饺,顺香居的重油烧梅,田恒启的糊汤米粉,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包容兼济,美不胜收。难怪香港美食作家蔡澜在到访武汉之后,将武汉称为“早餐之都”。

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路 拍摄时间:2019年11月

请原谅我如此阐述武汉的早餐文化。因为不说清楚武汉人过早的缘由,就无法真正理解建忠一年四季坚持拍摄过早的美学思考与纪实意义。

武汉市江汉区福建街福建巷 2018年10月

毋容置疑,建忠过去拍摄的大凉山,藏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凝重。而这次拍摄的过早,则充满了人间烟火,市井风情。大凉山和藏地呈现的是远方,是“异”,武汉人过早呈现的是身边,是“同”。然而无论是远近,还是异同,这些自然的黑白世界,内核依然是“诗”,是蕴藏在作者心中对于人民,对于平凡的百姓,平凡的生活滚烫的大爱与热情。

武汉市硚口区电业路 拍摄时间:2019年7月

纪实摄影是以“人”为主要反映对象的,强调的是真实、客观地再现人的社会生活。真实性、客观性,是纪实摄影的生命线。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差异性的。决定这种差异的,是独特的文化。在建忠的镜头中,武汉人的过早,是真实的,客观的,包括在街头路边过早的随意性,简陋性,以及周边环境的杂乱无章。但这种杂,或者杂糅,恰恰是武汉的特点之一,武汉是中原、荆楚、吴越、巴蜀四大文化风云际会的交锋点,在饮食上,是北方的面文化与南方的米文化的交汇点,是川湘之辣、江浙之甜、闽粤之清淡、徽鲁之厚重的交汇点。东西结合,南北杂糅,恰恰是武汉文化的特征。而武汉人过早的率性与随意,一方面是码头文化的浸润,更重要的,是楚文化的传承。

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 拍摄时间:2019年7月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叶调元刻印的《汉口竹枝词》,第一次将吃早餐用“过早”一词表达:“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在那个时代,连小家妇女过早时,都这么豪爽粗犷,可见楚地侠武之民风源远流长。同时,杂糅的特点,就是包容,就是海纳百川。武汉早点的丰富多元,形象地展示了这一文化特色。因此,建忠用摄影语言精准地展示了武汉多元杂糅,包容大气的文化特色。一句话:建忠对于“过早”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是想通过纪实影像,再现武汉的文化特色,城市之根的。

武汉市江岸区山海关路 拍摄时间:2019年4月

建忠在当下选择发表《过早》的作品,我想,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武汉市江汉区福建街福建巷 拍摄时间:2018年9月

美国著名摄影家多罗西娅·兰格曾经说过:“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它的焦点是人与人类的关系”。摄影大师爱德华·斯泰肯也曾经说过:“摄影的使命是向人类解释人类,向每个人解释自己。”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崭新的影像文化和视觉文化的时代正在飞速到来。全球化会迅速地解构抹平这个世界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是人类几千年来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具有个性与特色的文明。

武汉市江岸区惠济二路 拍摄时间:2019年6月

因此,保护这些差异性,保护本土文化,便显得格外地重要与迫切。这些差异与特色,已经不能用肤浅的“风俗”,“风情”来阐释了。这是关乎人类文明的重大课题,也是摄影艺术理所当然的历史使命。因此,我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品读建忠的作品的。他的《过早》,就像当年的《清明上河图》一样,为历史留下了可贵的视觉史料。于是,我便理解了建忠为什么选择了武汉人最有特色的过早方式。就像一个美食家屏蔽了所谓的“杂乱无章”,而给予武汉“早餐之都”的美誉。在这个意义上,《过早》再一次展示了建忠对于摄影题材的慎重,敏感,与责任感。这也是一个优秀的纪实摄影家必须具备的思想品格与艺术品格。

武汉市江岸区山海关路 拍摄时间:2018年8月

在写这篇序言之前,建忠嘱我少谈摄影,多谈文化。我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在摄影艺术的追求上,建忠是个完美主义者。这从他铆定一个题材,不惜多年,坚持不懈地去拍摄去思考的原因。我还想说,建忠的片子,是耐得住细嚼慢品的。看似随性的抓拍,其实构图用光都是及其讲究的。由于拍摄的是武汉人过早,他最用心的,是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每一张片子,看似群像,且都动态,多用中景与近景,但过早的人与人之间,无意间构成精妙的对应关系,活色生香,余味悠长,细细品读,令人点头微笑,忍俊不禁。

武汉市硚口区易农街 拍摄时间:2020年12月

一个优秀的成熟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不断地想去超越自己的。《过早》便是建忠艺术征途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祝贺建忠《过早》画册的问世,并期待看到他更多更好的作品。

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 拍摄时间:2021年4月

2021年9月1日于汉口

(文字及图片由作者提供并授权)

谜城

巴公房子,1995

摄影及文字:黎德利

小时候,父亲带我到叔叔家去玩,那是一栋爬满青蔓的老房子,奇特的外观、迷似的回廊、精美的壁炉里闪烁着神秘的火光。那种美感霎时打动了我。这些老房子有什么样的来历?那些或明或暗的光影里曾走过谁的影子?在影壁回廊之间,又有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这些都唤起了我儿时无限的遐想。

三义里,1993

长大了,我开始用画笔描绘这些老房子。有了相机后,又开始用胶片来记录这些老房子,我的相机快门在频闪,记录下来的影像在增加。但是,这些过往时光的见证者,这些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正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消失。

大兴路大董家巷,1990

印象从城市的记忆开始,与自己生活曾经密切相关,那些熟悉的事儿代表的是城市成长的轨迹,是自已曾经经历过的真实,让人倍感亲切。过去的回忆、现在的领悟、未来的升华融为一体,记录的是一座城市。

汉正街,1990年

500年城市物质文化的留存遗珍,建筑艺术的包容厚重,历代先贤的人生足迹,无不向我们传递展示着悠远、凝重、丰富的城市文明和瑰丽多姿,使我更加挚爱迷恋这个城市。

百年老街花楼街,1992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说得好:“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新安书院旧址,1992

一座没有历史建筑的城市是有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除了纪录影像,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武昌九龙井,1993
武昌昙华林,1997
武昌昙华林,1993
汉囗交通路,1997
汉口长堤街,1994
交通路生活书店旧址,1997
汉阳西大街,1994
汉囗花楼里,1997
花楼里,1996
花楼里,1996
全新街,1997
汉口三民路,1995
武昌凤凰山,1993

附:读者评论

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什么?是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长城,是故宫,这些打上古代文明印迹的宏伟建筑,恰是现代文明所惑缺而难以补偿的。

梁从诫先生说,再好的现代建筑也无法与古建相比,古建是无法复制的,绝不是金钱买得来的。他为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贝被折除而痛心疾首,每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古建。

黎德利的"迷城"揭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20年多年的时间里,那些见证近现代历史的街道和建筑在城市改造中消逝殆尽,几代人成长的美好记忆永远定格在相册里,人们回不到曾生活过的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了,除了扎心的痛惜,更多的是无奈。

十多年前,大学同学搞了个入校30周年聚会,专门到母校一游,可是给人的感觉并不美好。我们熟悉的车辆厂至校门的那些莱畦去哪里了?校园里密密麻麻的高大法国梧桐树去哪里了?还有我们上课的红色砖楼呢?中文楼、幸福楼呢?都不见了!我们到此找不到承载我们记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何须来此一游,这些高大的教学楼与我何干?触景所生的情,是悲凉,谈不上任何的喜悦。

这种经历与感受正是所有追寻历史文化足迹的人们所共有的。历史的街巷与建筑虽说破旧,但它们深深地融入并承载了与其朝夕相伴的人们的成长经历、美好记忆与特殊情感,它们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好好保护的,否则我们的城市就将变成一座迷城。

成都观影阁茶馆影像

摄影及文字 | 张建忠

在四川成都双流区彭镇的杨柳河畔有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观影阁茶馆。

据说这座茶馆在文革期间被当时的革委会征用,茶馆里遗留着大量文化大革命的文物,墙壁上到处书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进门就能看到醒目的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标语口号。也正因为如此,这座茶馆现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圣地,每天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到来,有时摄影的人比喝茶的茶客还要多。

现任老板李强除了给茶客端茶倒水外,还经常和摄影爱好者探讨拍摄茶客的各种角度,有时还像个老师一样指导刚入门的摄影人。这里除了墙壁上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外,醒目的一处就是那块写着“拍照10元,喝茶10元,喝茶加拍照10元”的小黑板,几乎所有来茶馆拍照的摄影人都会选择喝茶加拍照。

我天没亮就来了,也不记得是第几次来这里了。反正只要是路过成都,基本都会来这里找个角落坐上一会,随手拍点自认为还行的照片。其实也就是记录一下当地茶客们在这里喝茶的一种状态,一个人的、几个人的都拍。借用墙壁上文革遗留的标语口号等历史元素作为背景,来突出它与别的茶馆的不同之处。来这里是喝茶还是拍照,我自己都搞不清楚了,反正茶也喝了,照片也拍了。

上午9点左右,慕名而来的摄影人基本都慢慢离开了,喧闹的茶馆此时才会慢慢安静下来,回归到四川茶馆本来的面目。这时也能清晰地听到茶客的招呼声:“老板,加点水”,“要得”。

(原创图片及文字由作者提供并授权)

挂在枝头的口罩:首个确诊新冠病例周年

Lolita:

記得周媛嗎? 十多年前, 四川地震時, 她在香檳衛斯理教堂舉辦了一場義唱會。他們後來搬到波士頓, 先生在MIT 教書,她在那里組了兒童合唱團。她剛寄給我一首短詩, 詩中提到 “是誰把口罩掛在樹枝” ,靈感來自我女兒康玲縫製的口罩。

口罩制作及摄影:Connie Chuang

2020.12.1纪念

周媛

一分一秒 从手心
渗出四季的交响乐
巴赫 小提琴 玫瑰
番茄 绿瓦罐 白糖
雪盖住落叶
一脚跑过 溅起
十二组大小二度

Photo and eye masks by Connie Chuang

谁把口罩挂在枝头
新英格兰北部深处
有五只 企图解释的眼睛
和三双 带助听器的耳朵
山路绕过啤酒瓶
坐标一言不发
却被悄悄期待回答

Face masks on apple tree by Connie Chuang

康玲的口罩带给我和家人很多温暖和鼓舞。凭着那些纪念和期待,愿大家都健健康康迎回春暖花开。

口罩制作及摄影:Connie Chuang

12/1 marked a year since the first documented confirmed COVID-19 case. I drew a little “poem” to recall some unforgettable moments, things, and people. — Yuan

当地媒体对康玲口罩创意项目的报道:Trees of gratitude: Community art project brings together colorful face masks, heartfelt messages

https://www.paloaltoonline.com/news/2020/12/31/trees-of-gratitude-community-art-project-brings-together-colorful-face-masks-heartfelt-messages

弄戏:古法湿版摄影

编注:今天的艺术栏目介绍古法湿版摄影专题系列《弄戏》。本专题作品图片、视频及采访文字均由摄影师本人提供并授权。

摄影:王岳君

与《中国摄影报》记者谈古法湿版摄影

唐瑜:您曾从事过新闻摄影15年,后来为什么转型了?

王岳君:在从事摄影工作之前,我是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工作者。当时我跟着摄影组的同事学习摄影技术,曝光、冲洗、印相、放大,熟练掌握了每道工序。在外出写生创作的时候,我都会带上相机,拍一些场景、人物动态、物体结构,为我的绘画创作收集大量素材,长此以往我便爱上了摄影。…… 在从事新闻工作15年的时间里,我在绘画艺术的自我与新闻摄影的真实之间徘徊,虽然有了专业的新闻敏感性和娴熟的拍摄技巧,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绘画留给我的艺术情结始终无法放下。2001年我辞去新闻工作,开始专注于摄影的实验与研究。

唐瑜:跟我们说说您的湿版摄影经历吧。

王岳君:湿版摄影独特的拍摄制作过程和呈现出来的颜色及影调,以及它的唯一性和个性化,是我一直寻找的摄影形式及呈现方式,它让我冲动,决定要学会并进行创作实践。

2000年,我启程去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四国拜师学艺。26天的游学交流,带回了全套传统配方、古老的铜质镜头,还有制作流程与操作技巧。一回国,我就立即着手设备的制作及化学试剂的配方研究。第一部24×24木质相机做了6个月,自己设计搭建暗房,冲洗设备80%用替代品,自己动手改造灯光强度,采购与剪裁玻璃板、铝板……半年后,一切准备就绪,实验拍摄正式启动。之后的几个月内,经历了无数次失败,6万多字的笔记,记录下每一次实验的过程及色普色温、灯光照度、曝光时间、试剂温度等大量数据,反复推敲,最终得以全面掌握,开始实施创作计划。

湿版摄影诞生于1851年,由英国人发明,曾是欧洲贵族的奢侈玩具。它是在玻璃片上涂布火棉胶,并将玻璃片浸入硝酸银溶液,以形成碘化银的感光层。然后,再将玻璃片从溶液中抽出,立即置入照相机曝光。之后,进行显影、定影、上胶,一张火棉胶湿版摄影照片就算完成了。

我的第一个专题《弄戏》,是一组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技术,物理成像与化学显影等多种元素有趣结合的艺术品。我在这个系列作品上利用传统的工艺手段,融入了现代视觉艺术的观点和概念。

《弄戏》拍摄现场视频

唐瑜:您现在进行各类视觉艺术及摄影课题的策划、研究和创作实验,有哪些项目正在进行中?

王岳君:摄影是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喜欢美术的拿它做画笔,喜欢历史的拿它做史料,喜欢文学的拿它做笔记……成像工具和技术是摄影的根本,由它而产生的影像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却包含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途径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究,才能提供创作上更多的可能性。

我目前正在进行多种早期摄影工艺材料的应用,探寻不同时期材料对影像呈现的影响,研究改变了我对摄影的认知,丰富了我的摄影语言。

《弄戏》我已做了两年。以中国戏曲为拍摄对象,将160多年前的古法湿版摄影术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联姻,用5到10秒的时间,慢慢到达涂布火棉胶的底板上,接受碘化银的感光礼遇,经显、定影液的化学反应,灵光得到捕捉,定格瞬间,用影像诠释中国戏曲。

唐瑜:您认为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岳君:我认为从摄影的原点出发了解早期摄影的特有成像原理及特性,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今影像社会的冲击,在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语境,才能让摄影成为艺术向前发展的重要支点。

我个人的摄影创作类型较广,往往是根据题材去确定艺术风格,再选择相机画幅、镜头、传统或数码、黑白或彩色等器材和技术手段。如我的《弄戏》选择古法湿版摄影用玻璃板拍摄,…… 正确的方法对完成理想的作品非常重要。

(采访文字节选自《中国摄影报》2019年第81期)

彩虹染就的鸢尾

编注:鸢尾花名源于古希腊语“彩虹”一词,也是古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的名字。已故作家、伊大校友张纯如的英文名也与鸢尾同。

Remembering the iridescent rainbow-hued Iris (Chang).

以下图文皆为原创,本刊获授权发表。

诗作及摄影:李彤

恬静的
鸢尾
灵动而大方
释放着
无与伦比的芳香
莫非是天使
散发着
爱的光芒

蓝色是
信仰者的理想
白色象征
纯真和坚强
黄色代表
激情的怒放
紫色寓意
思念者
优雅的向往
世间的诸多美好
每每升华于
平凡而谦卑的土壤

鸢尾啊、鸢尾
无法挽留你
朝花夕逝的匆忙
你的馨香却
在记忆里深藏

20200418, Chapel Hill

关心武汉:书法与摄影

以下书法与摄影作品皆系原创。转载须注明出处为《香槟丛刊》,联系请电洽:champaign.ck@gmail.com

书法 | 麦文建

摄影 | 郑音

黄鹤俯瞰龟蛇

江城之夜:龟山电视塔
汉阳四新梅子立交桥
桥畔明月:二七长江大桥
东湖落雁景区
落雁岛

摄影 | 裘根理

硚口武汉商务区
武昌江滩黄鹤楼夜景
汉口江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