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窝的江湖

文/ 付裕

嗅觉和味觉大概是特别奇妙的“观看”方式,它们的记忆功能强于其他感官,总能轻易唤起人的潜意识回忆。

就比如,偶尔早晨路过一些老巷弄,不知道从哪儿的过早摊子飘来一股面窝的油炸酥香,童年的记忆一下子就复苏了……

小时候街头巷尾有不少油锅摊子,老远听到油炸的“滋滋”声就蛮欠(馋)不过。那时的面窝5角一个,不像现在放在塑料袋里,竹签子一串,拿着边吃边走才是老武汉人心照不宣的标准吃法。

苕(红薯)面窝和藕面窝是心头爱,放学了搞一个当零食吃,吃得满嘴油光还嫌不够过瘾。

长大后,曾经叱咤过早摊的面窝渐渐消失不见,司空见惯的面窝躺进了武汉非遗美食列表里。不是经常去老街巷溜达的话,一年到头恐怕也遇不到几次油锅摊子。

如今,仅剩不多的面窝摊零散分布在城市角落,分为新旧两派,一派延续着传统面窝的制法,几十年如一日没变过,一派在面窝里加上榴莲、香菜、鲍鱼等各种新奇食材,简直把面窝炸出花来。

在卷得风起云涌的武汉过早中,面窝一直稳居黄金配角的地位。“几个面窝当过早,一碗米酒赏芳晨”,说的就是江城百姓再寻常不过的过早场景。

武汉人过早,讲究干湿搭配,就一口面窝,嗦口面,人立马虚浮了。

或者把汤面换成清酒蛋酒,多吃几个面窝,也是另种更原始的吃法。听老人讲,解放前面窝不仅充当过早的功能,干重活的码头工人中午吃上4、5个面窝,差不多顶上一餐午饭。

光绪年间,汉正街集家嘴附近卖烧饼的昌智仁把碎米和黄豆一起磨成浆,又找了个铁匠打了一把边凹中凸的铁瓢,把米浆倒入铁瓢放到油锅一炸,边厚中薄的米饼脱瓢而去,在油锅中泛起浪花,就成了后来流传百余年的面窝。

后来20世纪40年代,户部巷的谢荣德改用优质大米和五里界界豆,不用菜油用麻油,把米和界豆的比例按7:3配好,加上葱花、姜末、芝麻调成米浆,吃起来比别家都要焦黄酥脆。就此,谢荣德算是把「老武汉面窝」的标准正式推广开了。

后来的金包银面窝(面窝包糍粑)、鸡蛋面窝之类的花式面窝,都是在「老武汉面窝」的基础上升级而成。

一百多年来,几经洗牌的面窝摊越来越少见,想遇到童年印象中原滋原味的面窝,全凭运气。

想起过早摊上武汉老杆告诉我,判断一个面窝好不好吃,其实还是看面窝的外壳整体是否有酥感,四周是否松软,中间的米浆是否焦脆。只有酥、软、脆三种口感兼具,才算是正宗的老武汉面窝。

有时觉得武汉人最爱的面窝就和武汉人的性格一样,该硬的地方利落松脆,该软的地方其实也很酥软。

前几天路过兰陵村,看到一阿姨守着油锅摊子坐在巷口,立马停住了脚步,如今像这样还在炸藕面窝和苕面窝的非流动摊子,恐怕全武汉也没剩几家了。

我买了小时候的最爱,一个藕面窝和一个苕面窝。藕丝切得很细,一点辣和咸味入到藕丝里头,嚼起来酥脆可口。苕面窝也是小时候的味道,外焦里软,刚咬一口红薯的香甜就钻进了心里。

阿姨一手叼烟,一手翻着锅里的藕面窝,不时抬头招呼着来往的街坊,说话举止之间,颇有几分江湖中武汉女人的狠气。

她已经在兰陵村巷口卖了三十几年面窝,每天4点半起床一直忙活到中午,附近开开关关的店铺,来来往往的街坊,没人比她更清楚。

阿姨的摊子虽小,传统面窝、小面窝、糍粑,要啥有啥,过段时间暖和了她还会炸上油香,一直卖到伢们放学再收摊。

她说,现在做面窝的成本比以前上涨了不少,但面窝的价格却多年没变,再加上为了保证质量要每天换油,其实也挣不到什么钱,所以现在没什么人愿意卖面窝了。

确实,像她这样经典面窝依然1.5元一个,苕(藕)面窝2.5元一个,糯米鸡2块钱一个的面窝摊,已经很少见了。

我问阿姨,nia做面窝的秘诀是什么呢?

阿姨笑着抬了下握着铁瓢的手臂,“这不能说吧?反正都说好七就行了。”

除了阿姨的摊子外,兰陵路上的顶好牛肉面、民生甜食馆和烧麦店门口,都有固定的面窝摊,再加上不时出没在大智路公交车站附近的流动摊,附近一带算是老汉口卖面窝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大概放眼武汉也是如此,几乎只在老城区、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才会依稀见到几家正在消失中的传统面窝摊。

我们寻访武汉老面窝摊的天花板熊阿姨面窝时,才知道熊阿姨三年前在疫情中去世,后来客人慕名前去,发现是熊阿姨的老伴和儿子在接手摊子,不住惋惜再也吃不到从前的味道了。

如今熊阿姨的摊子只剩下一个空落落的招牌,附近街坊告诉我们,熊师傅的老伴病了,今年起面窝摊就没人做了。

老话说,武汉人喜欢吃尖板眼,样样尝鲜。这话放在武汉面窝江湖也一样受用。

后湖的尹记牛肉热干面门口,有个话少木讷的师傅卖了三年面窝,只有附近的熟客和慕名而来的客人才知道,摊子有个隐藏菜品——鸡蛋面窝

米浆倒进铁瓢里,再打个鸡蛋放在边上,白花花的浪花立马沸腾起来,翻来覆去一炸,外焦里嫩的鸡蛋面窝就做好了。

一口气炫了两个,松软扎实的米香包裹着鸡蛋的香味,口感的层次丰富了不少,难怪不做宣传人家也会老远跑来吃。

我问师傅为啥有的面窝中间的窟窿这么大?看起来像甜甜圈。

师傅说,技术好的面窝师傅都会把面窝炸成「框框」给老人吃,老人吃不动中间焦脆的部分,就喜欢旁边松软的部分。但年轻人通常相反,就喜欢吃中间脆脆的味道。

之前都不知道,原来定制化服务早已体现到面窝的制作细节上了。

如果说鸡蛋面窝只是武汉新派面窝的入门级,光看菜单的话,吴记大面窝恐怕一开始就把武汉花式面窝炫到了天花板。

在这里,鸡蛋面窝和香菜面窝再平常不过了,鲍鱼面窝、香菜牛肉面窝、虾滑面窝、泡椒鸡胗面窝……按肉、蔬菜、水果和海鲜分成了近20种品类。乍一看,令人瞠目结舌的品类,价格不菲,噱头十足。

听吴老板推荐点了榴莲面窝、香蕉面窝和香菜面窝,面窝里面全是面包一样的蜂窝状,饱满丰厚的米香包裹着用材扎实的原材料,一口咬下去,有种中西合璧的感觉,形态像是贝果,又有种吃中式煎饼的肥厚饱满。

师傅把香蕉切成片放进米浆,准备下锅

吴老板很有经营头脑,就像他说的,年轻人缺的不是钱,而是花钱为产品买单的理由。

秉着「万物皆可炸面窝」的理念,从最开始的南瓜面窝,到把老婆爱吃的榴莲和讨厌的香菜加进面窝,一直到现在的鲍鱼面窝和以后的小龙虾面窝,吴老板把所有能想到且能用上的食材融进了面窝里,造出了不少「尖板眼面窝」。

从左至右:榴莲面窝、香蕉面窝和香菜面窝

网上老有喷子怼他,也有人觉得面窝本应是简单质朴的小吃,看不惯炸出花的吴式面窝。

但吴老板对这些言论不屑一顾,在他看来,唯一重要的是,他能在保留老味道的基础上,搞出武汉人排队买单的尖板眼,那就够了。

小时候,不知道面窝是武汉(包括湖北)独有的小吃,以为全国人过早都吃面窝。

长大离开家才知道,离开武汉,没有「过早」一说,面窝也悄无声息地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偶尔路过这些老式的面窝摊,或者网上刷到新出的花式面窝,看到武汉面窝江湖里还有人在,也便觉得一丝慰藉。

兰陵村面窝

地址:江岸区兰陵路兰陵村门口

时间:清早六七点到中午一两点

尹记牛肉热干面面窝

地址:跃进家园A区

时间:清早六七点到上午十点左右

吴记大面窝

地址:青山区建设二路辽宁街陈老三烤羊排

时间:清早六七点到上午十一点左右

(以上内容由公号“优良better”提供,获授权)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