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海东
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版本体系庞大繁杂,民国年代便有商务印书馆和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的多种出版物风行坊间,而当代版本仅据笔者所知所见,已不下四十种,其中不乏日文、法文、英文译本,最为珍罕的,当数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付梓的英文版。

“三联版”《二马》上未标明印量,但港版书普遍印得不多,流入内地更是奇少。以“孔网”为例,该书历史销售纪录和在售册数加在一起不过区区三本,标价不菲。当然,称这种《二马》“不寻常”,不单单由于稀缺和价昂,更在于其插图系漫画大师丁聪“量身订制”。

在厚厚一大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1 月版《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中,刊有丁聪家人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的这批插图的底稿。拿底稿与发表稿比较,我们可以知晓“三联版”《二马》并非简单地照搬底稿,而是进行过精心加工,完善了细节,笔触更加果断,线条愈发流畅。《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还刊发了一份丁聪的文字手稿图片,是这位画家为这批插图撰写的创作说明,现迻录如下:
香港三联书店要出老舍先生的名著《二马》的英文译本,约我画了二十幅插图。老舍先生此书,作于1929年,写了旅居伦敦的中国父子与英国房东母女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爱故事。旧中国的贫弱,使中国人在国外也倍受歧视。这一可悲而又严肃的主题,老舍先生是通过幽默讽刺的文笔表达出来的。此次为画插图,我先后重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不断令我发出含泪的微笑,也不断使我激动、气愤。这部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著作,我认为是一部极为深刻的爱国主义的课本,衷心希望生于新中国的青年们,能找来读一读。
我爱读也爱画老舍先生的小说,因为我画的插图也总脱不掉夸张的漫画手法。这是第五本了,(已画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牛天赐传》、《老张的哲学》),既然出版者与胡絜清大姊还愿意找我画,我当然是欣然从命,至于表达得如何?只有留待读者去评定了。
以上说明连篇名都没有添加,信息量却不小。
一是这批插图系应三联书店和老舍夫人胡絜清联合邀请而作。丁聪与三联书店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不仅在香港三联书店的“母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过一套《丁聪漫画系列》,而且为其旗下的《读书》杂志一口气画了二十年插图。至于胡絜清,也与他素有往来。
二是丁聪做了大量创作准备工作,“先后重读了三遍”原著,对这部小说有深入理解;另据记载,正式启动创作前,他甚至不辞劳苦,专门设计出书中的建筑及室内陈设造型图。
三是丁聪与老舍小说渊源极深。早在1946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四世同堂》前夕,该书局经理赵家璧便找到丁聪,告知老舍希望他画插图。这位画家从未到过北平,不熟悉书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没敢答应。延宕至十年浩劫后,当《四世同堂》再版之际,胡絜清亲自出马,再度恳请丁聪画插图。这一次,他爽快接受,接下来又赓续为《骆驼祥子》《牛天赐传》《老张的哲学》《月牙儿》等老舍小说作画。
“至于表达得如何?只有留待读者去评定了。” 这句话只是丁聪的自谦之语,同为画家的胡絜清在《<四世同堂>和丁聪的插图》一文中早有精到定论:“丁聪的画,笔调简明,没有多余的笔道,稍微有点夸张,近乎漫画的格调,可是,能抓住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活动。几笔就能把一个人的忠厚或者泼辣刻画得非常逼真。我不知道浪漫主义这个词该怎么用,但是,我觉得,丁聪的插图浪漫,是一种高度形象和抽象的混合物。是专门的一派。”
在每一幅《二马》插图底稿上,右下角都有落款:“小丁 83.”,说明它们创作于1983年。必须指出的是,“三联版”《二马》只有7幅插图,而《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上足有20幅之多——香港三联书店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没有全部采用,殊为可惜。
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意识到丁聪插图对读者的强大号召力,在1998年6月付梓的《二马》中,采用了12幅插图;自2012年迄今,他们又两度隆重推出《二马》“丁聪插图版”,依然只沿用了12幅。
以目前的激光照排技术,多印几张黑白插图当然不会增加什么成本,仅仅是多费几页纸而已,其投入相对于书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推测,“丁聪插图版”问世时,这位画家已谢世,人民文学出版社责编并不知晓尚有8幅插图“待字闺中”,以致于丁聪画稿至今仍未以完整状态享受与老舍文字同刊之雅。
上面拉拉杂杂聊的这些,尚未囊括“三联版”《二马》之所以“不寻常”的全部,该译本的两位译者同样堪称奇人。第一译者黄庚生长在北京,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任教,且具备雕塑家、导演、演员、作家、语言学家等多重身份。另一位译者为大卫·芬科斯坦,中文名为“冯达微”,同样跨界拥有自由撰稿人、摄影家、福特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纽约上城龙空手道学院首席教练等多个头衔。
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字斟句酌,为世人奉献了一部高度忠实于原著的译作。胡絜清在该书序言里,竭力褒奖两位译者:“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北京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将使英语世界的读者能够充分体会到老舍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正如他们所愿,译者承担了一项对增进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