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刻印的看法

文字及印章:蒙中

三月中旬去了江南一趟,和朋友们分享了一点有关创作和学习的体会。还到上博仔细看了一回馆藏历代印章。

回到大理,继续刻印。冬去春来,两三个月时间,不遑他顾,一口气给自己刻了一百五十方印章。这事对我而言,纯属任性的意外。明珠美术馆的李丹丹博士在展览上介绍我,说我是一个较难归类的人,这样看,好像是有点儿。

释文 / 坐忘 / 0.4 X 1.5 CM

刻这批印章于我心理没任何包袱,虽然早年下过些功夫,但荒疏日久,谈不上娴熟擅长的领域,但我很享受如此单纯快乐的过程。虽然良苦用心,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常常在翻其他书或是在散步路上、醒来的枕上,有新的构思或是想到喜欢的内容,便兴奋地记录勾描下来,这股劲真有点像小朋友全情投入玩乐高的意思。

释文 / 老竹 / 0.8 X 0.8 CM

或曰跨界,其实这也不算。汪曾祺在文章《知识分子的知识化》里提到他曾见过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用精美的文徵明体小楷写的《前赤壁赋》;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擅长写散曲,还能用行书给商场写招牌,且一看字,就知道是个有学问的人写的字。他还提到严济慈、苏步青写旧体诗词,严先生书法也写得好,数论专家许宝騄先生、生物学家崔芝兰先生的昆曲也都唱得很好。汪文最后总结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搞自然科学的只知埋头于本科,成了科技匠,较之上一代的科学家的清通渊博风流儒雅相去远矣。自然科学界如此,治人文科学者也差不多。

释文 / 幽径人迹绝 / 2.2 X 2.2 CM

汪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今再看,岂止是专业教育细分的问题,自进入金融资本和商业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人心变得更加纷乱,似乎连坐下来读几本专业以外,毫无功利目的性的书也变得极为难得。再加上传统艺术一旦被纳入当今的教育体系,不仅与人割裂,且专业内的很多领域也变成不相通的了。而今画家书法家,通晓篆刻且讲究用印的人,似乎越发稀少。反观自己早年凭着兴趣杂涉的学习经历,没被这套体系束缚住,现在看看,真值得庆幸。就我的体会而言,感觉单从一点去解读传统艺术,很难谈得上整体的理解与清通博洽。加上若缺失最要紧的文、史、哲底子,在这领域,终究难窥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难有根底。艺术的学习,知识积累,逻辑推论,辨析考证是学问的一个面,审美见识、直觉判断、实践经验也不可或缺。想有成绩,必须情智兼具,而博涉与贯通,则是这兼具养成的好方法,以前人说的“游于艺”就有这点意思。

释文 / 爽爽哉 / 1 X 1.5 CM

印章刻了一些,技术似乎比几个月前有点小进步,也更能从心所欲,甚至还给自己刻了几枚0.4厘米的小印,这是以前绝对不敢想象的事。足够自用,于是决定就此打住。

释文 / / 0.5 X 0.5 CM
释文 / 竹庵 / 0.5 X 0.5 CM

良宽和尚曾说他平生最讨厌书家的字,厨子做的菜,诗人的诗。这种理念颇为当代,但好像也太极端了点,任何一门专业,前提是真正具备过硬的基本素养,才有资格说这话。但这话也提醒我,别太沉迷对技术与局部的执着,应该把技艺放到更开阔的维度里去观照,因此我挺喜欢。

释文 / 安住 / 1 X 1.6 CM

总结一下,好事者要问对刻印的看法,我想我给自己刻的这些印,应该属于不是厨子做的菜。

释文 / 竹子叔叔 / 1.3 X 1.4 CM

刻印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如此体验的过程,挺好的。

释文 / / 1 X 1 CM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竹盦”,原题:“不是厨子的菜”,获授权)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