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书日记

文/ 董宏猷

古代中国,文人之间的交流,除了书信往来,便是见面畅谈。倘若相隔很远,也要跋山涉水前往,谓之访友。在没有网上购书的年代,倘若出差,每到一地,心心念念的,就是访书,去书店,或者旧书摊,访书,淘书。这种爱好,深入骨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有的时候,不是非得要买一本什么书,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仪式,就像非见不可的亲友,哪怕空手而归,也要去了却一桩心愿。

现在,可以网上购书了。方便当然是方便了,但是,却少了心心念念,惦记挂牵,跋山涉水,一睹为快的乐趣与愉悦。下面的这些日记,其实都是视觉时代,手机上的微信,文字简短,多为配图。虽鸿爪雪痕,也是访书时代的脚印。深深浅浅,步步书香。

北 京

2015.7.20

每次去北京潘家园旧书地摊,都会有惊喜与收获。这次是撞到巴金先生家里去了。满地的巴金。而且,有抗战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其中,《雾》《雨》《电》均为伪满康徳年号出版。看来,那时的伪满,也在盗版开明书店出版的巴金作品。《灭亡》一书,是巴金的处女作,当年在巴黎留学所写。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时,第一次用了巴金这个笔名。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始有了巴金。

2016.1.10

北京潘家园依然车水马龙。旧书地摊依然人头攒动。到潘家园淘旧书,依然是北京之行的必修课。依然有小小的喜悦。许多五十年代的书,包括《长江文艺》杂志,均十元成交。民国时期的杂志巜人世间》合订本就贵了,七百成交。淘到伊萨柯夫斯基的诗集,他是前苏联著名诗人。许多著名的苏联歌曲,如《红莓花儿开》等,圴是他的作词。也淘到刘白羽的书,封面是黄永玉设计的。

默默地淘到,默默地欣赏,默默地穿越,默默地地喜悦。北京的冬天,似乎就温暖了许多呢。

2018.2.11     

春节前夕。北京大风。潘家园古玩市场,空寂人稀。昔日旧书地摊区,是一过道,此刻便成为寒风走廊。

呼啸的风中,居然还有几个地摊。一老人不停的跑步取暖。一眼望去,居然有我常来的专售民国及解放初期旧书摊的老大姐。全副武装。缩立风中。见我便笑,大兄弟!快来帮我开張吧!

风太大,且刺骨。手刚伸出,便冻得针扎般疼。遂挑了延安时期最有名的几部作品,任凭老大姐开宰。

潘家园,提前来拜年啦!

2015.7.13

北京。百老汇影城。库布里克咖啡书店。不大。多电影,戏剧,文学类书藉。被誉为京城文青圣地。去后发现,看书的几乎全是女文青。长发。礼帽。短到不能再短的牛仔短裤。便思衬应改名为女文青之圣地了。

有朋友叹曰,难怪女生难嫁,原来都嫁给书与电影了。又问,男生呢?唉,男生都去泡风投、股票、户外与黑客去了。

2016.1.10

北京依然是文化高地。旧书地摊人头攒动。三联书店内,书友挤滿了一切可以坐下的地方。台湾杨渡先生的新书《百年漂泊》新书发布会正在进行。听众如云。互动热烈。

谁说实体书店会消亡呢?书店正在变成文化平台呢。

2018.5.18    

今天是三味书屋的生日。一晃眼,三味书屋在长安街安静的存在,已经三十年了。过去到北京,必去三味书屋看看。后来去的少,但仍然惦念着。多少民营书店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没了。坚持三十年不容易。为此,祝三味书屋生日快乐!祝更多的书店青春常在!

2018.9.28    

北京的三里屯当然是年轻人的天堂。过去来三里屯,是和朋友们一边喝着整箱的喜力啤酒,一边听摇滚,一喝一通宵。

而现在,在更现代更时尚的三里屯太古里,我爱去一家名叫Page one的书店,一泡就是半天。这是一栋发光的楼房,LED 灯管错落有致穿插于木质墙缝中,让整栋楼即使在北京的雾霾中,也闪闪发亮。书店内,空间开阔,白、棕、黑的主色调明朗而沉稳。一片片木质书架凸Page One 概念店的设计主题之一:木屋,让读者感受到原始木质的亲切,和纸质阅读的快感。

当然,我更在意的,是它的书品。一层全部以纯艺术与设计类书籍为主,二楼则是儿童、文学、社科,以及大量的外文书籍与杂志。

比起大超市般的书店,我更喜欢对味口的品牌店。让我更高兴的是,三联书店也在太古里开了分店,而且,离Page one书店不远。虽然里面的装修以铁质的楼层为主,显得异常逼仄,但是,三联的书品还是丰富的。可以弥补Page one书店的不足。

三里屯不仅仅属于年轻的花骨朵,也属于胡子飘飘的老爷们。

2019.12.27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一座铸铁构成的书籍迷宫。上下两层。曲折的二层铁廊道弯曲盘旋,铁的坚硬冷峻与书的柔软温暖构成强烈的反差,构成视觉的压迫与张力。

来这里淘书的都是真正的书友,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书在哪一个弯曲里。每次来这里,其实就是来打卡,没打算淘书,只是向三联书店致敬。它的人文社科类丰富,而文学艺术书籍的书品一般。好在本月的三十号,美术馆东街的总店将重新开张了。不知能否补上短板,让书品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呢?

2019.8.9

PAGEONE书店。中文简称佩吉书店。意含第一页,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在北京,我常去三里屯的佩吉店。而设在前门的佩吉店,则是最大的24小时营业的佩吉书店。设计新颖现代。整个三层的书店,犹如一件现代艺术品。整面墙的外文原版图书,艺术与设计,文学与童书。玻璃墙外,正阳门城楼。古老的四合院。与现代感十足的书店形成奇特的对比与张力。逛逛书店,逛逛北京坊,如饮佳茗焉。

今天从故宫出来,一直泡在故宫里。思索着如何创作《故宫一千零一夜》。走进前门的佩吉书店,竟淘到了不少有关故宫的书籍,便全买了。便默默地开心,这是不是命运对我的馈赠呢?

2019.5.18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不仅有时尚,有青春,有国际,也有书香。三联书店如同迷宫。木屋书店的主题设置令人动容。一是母亲节的书设。二是情人书信,展出了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亲笔书信。当年写在五线谱上。而李银河短短的一句话,令人泪奔:“小波:二十年了。你在天堂过得可好?”千言万语,化着"明月夜,小松岗"。

逝者安息。留下生者多少思念。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天堂可期,最关键的,是与相爱的人平淡平安地活在人间。

2019.1.5

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无限期装修。便爱去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淘书了。

正值寒冬,店里人不多,安静雅致,正好淘书。进店一楼,其实是书品的展示。真正的海洋在地下室。那是一个好大的书库。我心仪的文学社科书籍其实在书库里。

但是不要错过二楼哦。那是一个雅致的展厅,正在展出书画作品。另一头是古香古色的茶室。三五好友,来此品书品茶,真是养心了啊!

上 海

2014.10.31

上海古籍书店的顶楼,为古旧书刋经营区。线装及民国版旧书琳琅满目,然价格不菲。每次赴沪,必来淘书也。然前年一本徐志摩之《猛虎集》,开价三千未购。今年巳涨至一万六也。令爱书人叹叹。一本周作人《雨天的书》,开价二万,几年前至今,仍在柜内“下雨”。但仍有心仪之书,洽购而归。胡适之四十之述,凌叔华之女人,鲁迅之译著,钱基博之文学史,均为吾爱。

盖书之流传,环环相传也。吾仅为其中一环也。今迎诸公回汉,可朝夕请教了。

2018.6.20

这些年来,旧书收藏的渠道主要转移到孔夫子旧书网上去了。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人在网上拍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书籍,而且,都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年出版的。眼睛顿时就亮了。

说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曾经是我儿童时代的文学圣地。因为我爱看的《小朋友》,还有《少年文艺》,都是上少社编辑出版的。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自己会有一天,也走进这座圣殿。成为《少年文艺》的作者,成为上少社的作者。

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时的情景。上少社的大门右边,有一座木楼,我从小就心怡的《小朋友》、《少年文艺》,还有文学编辑室,都在这座小木楼里。

那是夏天的早晨。我看见一个似乎熟悉的身影走了过来。微微弯着的腰,雪白的胡子与头发。他走了过来,看见我了,礼貌地对我微笑。有人告诉我,这就是陈伯吹先生。我也对他微笑。这么朴素的儒雅的老先生。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

如今,由于延安西路高架桥的建设,那座小木楼已经不见了。但是,我仍然怀念那座小木楼,怀念上少社的师长和朋友们。怀念滋养过我的许许多多阳光雨露般的书籍。

2021.9.7

近日收到《咖啡文录》及《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两书,爱不释手。两书均为“海派文献丛录”,张伟主编,张莺编,陈子善作序。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书均为史海钩沉,收录了晚清至民国期间与上海咖啡馆有关的文章与报道。《文录》收录了鲁迅、郁达夫、林语堂、田汉、徐迟等作家的文章;《地图》则以上海主要繁华街道为对象,一一收录了该地区咖啡馆的报道。书中大量的图片、广告,真实地还原了百年上海的咖啡文化史,殊为珍贵。

承蒙出版社朋友的美意,专请子善张伟两位先生签名予赠,深为感谢!子善先生是著名收藏家,对新文学之旧书专有研究。而我每次去上海,都要去淘旧书的。回忆与朋友们在上海老咖啡馆品咖啡聊天的往事,恍若梦境。一书在手,昨日重现,犹闻咖啡浓香矣。

广 州

2014.8.30

每到一地,习惯先寻旧书店。今抵广州花都,没想到去旧书店,还要进城。下午高峰,一路塞车,寻到越秀区文明路浩天旧书店,巳暮色蒼茫。匆匆扑上去淘书,好在还有几本民国版的,也有几本五四年旧译文。老板姓吴。能在闹巿区开旧书店,当属不易。出门时,羊城华灯初上矣。

2014.12.12

此刻。子夜。广州一家24小时营业的独立书店。店内安静而温馨。大量的沙发靠椅,可以随意坐着甚至躺着看书。还有一间可供背包客住宿的斗室。如同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也有青年人在此用电脑工作。有人在安静地品咖啡,静静地看书,也有人在沙发上睡觉,没人干涉你。

一个城市有一间可以随便坐着看书甚至睡觉的书店,真好。我曾在子时专门去过台北的诚品书店。同样坐满了年轻人。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台北的诚品书店,大多是男生在看书,在电脑前工作,猫一样蜷缩在男生怀里睡觉的,是女生。而在广州,在这间24小时书店里,看书工作的是女生,在她们身边睡觉的,则是男生。真是有趣的对比。

夜深了。轻轻地来了,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沉甸甸的书香。

2014.12.18

广州之行。淘的新书。整整一箱。挑几本与朋友们分享。

黑塞的作品,我非常喜欢。他诗意的叙述与水一样的忧郁,曾让我着迷。这本《悉达多》,是以印度为背景的。主人公恰似佛陀。读来让人沉思。

我曾在多年前在香港买过《美的历史》。此次买了《丑的历史》,算是配套了。《落花一瞬》,写日本人的茶道、香道、剑道等,亦有新意。而《我们》杂志发表的台湾诗人周梦蝶的专辑,则给我们打开又一扇诗窗。

寒冬夜读,红茶正热。品茶谈书,与君共度寒夜也。

杭 州

2018.7.14    

杭州骄阳似火。西湖火风灼热。到书店淘书,无心仪之书,那就去看电影吧。

正好姜文的《邪不压正》首映。便去看了。

看了就看了。有些失望。有些失落。

当然,满眼都是姜文的才华。如看年丽的舞台剧。如看油画和摄影。看明星的演艺比拼。看老北京城的卷棚式屋顶,侠侠的飞檐走壁。以及姜氏凌厉的剪辑与蒙太奇。唯独没感觉是在看电影。因为观众与电影隔着。不如《我不是药神》,虽然粗糙,却接地气,揪心。

看来,太把自己当爷,电影就成了孙子。一叹。

2021.6.17

早就听说日本的茑屋书屋中国首店登陆杭州了。被誉为全球最美书店的茑屋书屋,是日本最大的书店,全日本有1400家书店,一半的日本人都是它的会员。

其杭州店在天目山路,三幢独立又相连的大楼一层,以及地下一层,全是书店。其装修风格,便是高高的整面书墙,极具视角冲击力。三间店面,一为咖啡楼,一为摄影时尚店,一为美术文创店;地下好大一层,则是人文生活书店。第一次看到美术摄影各自独立成店,精美画册,令人目不暇接。而文学书藉则缩在地下层的角落里。

茑屋书屋一到杭州,便成网红打卡地。店内几乎都是年轻人,有的看书,有的则自在酣睡,也无人干扰。奇了怪,睡觉的多是年轻男子。

书店里的书藉,大都为日文或英文,中文书不多。浏览罢,遂点一杯咖啡,临窗听雨。西溪湿地,就在附近了。

大 连

2014.5.8

每到一地,必访旧书,巳成习惯。会议饭间,问古旧书,答曰,天津路新华书店中有。便大喜,匆匆吃了几口,便肩揹摄影包前往。走得汗起 ,寻到,真的专辟古旧,却是崭新出版的古籍!哭笑不得。告之应更正为古籍书店,以免误导吾类旧书痴也。

当然,大连尚有有轨电车,街头有樱桃上市,尚可观也。其余,与大陆任何城市一模一样,崭新的高楼大厦,抹掉了特色与个性,让人恍惚,我在哪里?

南 昌

2018.11.25  

每次来南昌,都要去青苑书店看看,淘淘书,感受一种淳香的人文气氛。

青苑书店最有名的,是其密集的人文活动。群贤毕至。雅俗共赏。活动后便留下许多签名本。不久前,葛剑雄先生来青苑,托万国英女士代请签名。此次来赣,恰逢周云篷来青苑与读者见面。二楼雅室,座无虚席。

感谢国英赐书。又与张国功先生品茗谈书,也为一快。人生易老。渐不喜热闹。二三好友,书店茗谈,亦不负初冬暖阳也。

2019.11.25

每次来南昌,必要去青苑书店。几乎成为一种仪式了。突然想起去年今天,也是到青苑,与万国英老总、还有张国功先生一起品茶。晚上便是周云蓬的活动。

一晃眼一年了。没有惊动朋友,悄悄来,挑了几本签名版的书——青苑设有名家签名版专柜的。我也签过名,《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书架上只有一套了。也不知谁会结缘买去?

赣江今日大风,但青苑书香依旧,波澜不惊。

西 安

2019.9.25

又来西安,已是初秋。放下行李,便寻古旧书店。原想西安古都,应有古旧书,没想到其旧书都是崭新的滞销书。有两玻璃柜,锁着旧书呢。是六十年代的《儿童文学》,标明"稀见",开价八百元,不禁五味杂陈。想起家中类似的《儿童文学》杂志,不知有多少,怎么就“稀见”了?在西安,竟成古籍,也令人唏嘘。

索性散步至都城隍庙,看看古建筑,品味一下西安的人间烟火。古长安,无书矣。

(以上原创文字及图片由作者提供并授权)

1 thought on “访书日记”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