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阎崇年

文/ 汤旭岩

想起他,总感觉温暖。

这温暖,属于但又不完全限于阎崇年。

(一)路中央,温暖的告辞

过去并未弄懂,究竟为何唐诗经典多有送别一类,现在感觉像是“幡然悔悟”。

当代歌曲,唱的是“送君送到大路旁”,可85岁的阎崇年,却是站在大路中央送我。

路的两边,车来车往!

他这一送,几乎颠覆了我对“送”的种种认知。

可不?光想起,就温暖。

刚开始,他在家说送我下楼,没得商量。都送到小区门口了,又坚持送到我停车的那条路上,这一下,绕着走过三分之二的小区外围,走过整整三面街。边走边聊,他还说今天走起来,感觉这段路特别短。我也接过话茬说,时间应该不会停下来等我们。

停下来等我们的,是暖暖的日头。

沐浴着阳光,缓缓走到路边。紧握双手道珍重,知道我们车在右边,他便说得调头回来往现在的左边走。

调转车头返回,己经是几分钟以后。我无意中往窗外看去,发现刚握手的那地儿,未见阎先生。

行驶的目光,却禁不住“刹车”,停留在了路的中央。

路中央是半人多高的铁栅栏。那手扶着铁栅栏,眼神看向我们的不正是阎先生吗?几缕发丝直起身来,借助风的语言,仿佛诗一样地,传递着先生从容的嘱托。

每每想起这一刻,那叫一个温暖!

阎先生的温暖,特别走心。

(二)传递温暖的嘱托

充满阳光的心灵,一定会时刻传递温暖。

感知这温暖,便是享受。

行进的车闪了闪灯,穿过路口。

阎崇年的嘱托,常常像一盏灯,点燃着你的光明。

他的嘱托,似乎总与读书有关。

在读书人心里,读书当然是最温暖的事情。

刚刚离开阎先生住宅之前,他交给我四部新著的签名本。除赠送我及孩子两部之外,还特别拜托我分别转送天津和武汉历史专业的学者各一部。

将赠书装进牛皮纸信封后,阎先生一遍遍书写“烦交”谁谁等敬语。看到字迹未干,他站起身,抽取并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按压,避免跑墨。

说时迟那时快,我抢拍了一张特写。

现在想起来,也深究不着出自什么动机,或许就是心头一热吧。

遵阎先生之嘱,代为转赠签名新作,对我而言算是常规“使命”。

可是这次,却显得不同寻常。那是因为阎先生专门告诉我,他将在这一年内,给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顿时,我感觉手上捧着的著作,沉甸甸的,分量非同一般。

于是乎,当即请人联系了冯天瑜先生,告知阎先生签名赠书,系文化史专著《森林帝国》。冯先生则一边称道“雪中送炭”,一边表示“着即”准备回赠之书。

与此同时,我也不由自主地翻开感觉还保留着阎先生体温的《阎崇年自选集》一书,旁若无人地重读起来。

时不时地,还会将目光停留在扉页上,因为从那里阎先生的题字,可以读出书如其人的温文尔雅。阎先生的签题很讲究,整页呈“书法作品”式,钤印含署名印、压角闲章。

通过书,输送读书人的热情,还真是神奇。

我感觉,书是温暖的导体。

兴之所至,我通过车上Wi-Fi上网连接电脑,调看上次受赠的《阎崇年自选集》,对照着细品先生的签名情形。

毫无疑问,书籍一定是读书人温润如玉的信物。

(三)拿出另一本书

换了本书,恰逢车在变道。

拿起另一本叫做《阎崇年讲谈录》的赠书,相当于触动另一些叮嘱。

《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所收篇目,源于讲座、演讲、访谈等。聊及此书,不知不觉就会涉及湖北省图书馆和长江讲坛。

《长江讲坛》的开坛嘉宾,是众望所归的阎崇年先生。他,曾被尊称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功勋”。

提前一天,各路媒体均已高调报道:《长江讲坛》春天里开坛,阎崇年首讲《读史与修心》,时间2013年3月1日。

所有宣传资料,包括大幅背景布置就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进入数小时倒计时了,工作人员告诉我,阎先生叮嘱主讲的题目,改为《读史与读心》。

得闻此讯,不禁为这一字之别拍案叫绝。着一“读”字,尽接地气,倍受读者青睐。阎先生演讲恰似春风送暖入屠苏,果然好酒一坛,不同凡响。

著书立说方面,也多次领教过阎先生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除一字之师的佳话外,像车轮转动的速度一样,我脑海里还会浮现先生利用图书馆的相关叮嘱,比如为一书、一序、一画、一名而反复求证,终于拨云见日的故事。

阎先生做学问的态度,足以温暖图书馆。

用图书馆的话说,为读者提供智力保障是为本份。给阎先生的研究之嘱尽责,无异于给自己的知识加热。

举几个例子,短信里现成的。

其一,考据《江陵志余》作序者情况。将湖北省图书馆收藏的多种版本,逐一甄别、去伪存真。虽颇费周章,却其乐融融。

其二,核实明吴伟画作信息。摘录两条短信,一读便知。“汤馆,近安!有一事求教:贵馆藏明朝吴伟《渔雪图》,画面高245厘米、宽156厘米,准确吗?”“报告阎先生:所述《渔雪图》,我馆未收。湖北省博物馆收有明吴伟的雪渔图轴。相关尺幅等信息,可见发给您的两个彩信。”

遇上红灯,车刹住了“遐想”。

(四)枣红色的《三复于兹》

想起《三复于兹:阎崇年和湖北省图书馆》,它是一本自制礼品书。

它体现出咱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理念”。

暖色封面,包裹着暖意。

题为《戋戋小帙  绵绵深意》的编者前言,集中表达着对阎先生的深深敬意。

该书选择“一年”时间“暖念”阎崇年,也考虑到众多湖北“年糕”的感受。

短短一年,阎先生三次参加湖北省图书馆活动,故有“三复于兹”之说,活动包括主讲两场讲座、出席长江讲坛一周年座谈会。

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即演讲盛况、参观之旅、演讲实录、报道集锦。

图文并茂,收照片近40幅。

此刻,这本书存放在北京四年多,它收藏于阎先生的“四合书屋”,也就是我刚才迟迟不舍得离开的地方。

即使匆匆,也忍不住重温书中整合的几个片段。

一一有篇阎先生讲座现场的报道,题为《湖北“年糕”的问候》,其中写到:“最感人的一幕,是湖北读者送上一幅兰花图,提前祝福阎崇年“80岁生日快乐”。“兰花是花中君子,阎老师也是学界君子,希望他健康长寿。”

记录这一幕的照片,也收入书中。阎先生笑容可掬,与“年糕”举起兰花图卷轴,合影留念。

《三复于兹》,实为湖北省图书馆备阎先生伞寿之需。知道这点,湖北的“年糕”,一定超级点赞吧。

一一有张见证“历史”的照片,系阎先生受聘湖北省图书馆荣誉馆长,省文化厅副厅长李耀华为其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近几十年,省馆诞生了首位荣誉馆长。

一一《中国文化报》发表长篇文章《长江讲坛:聆听思想的声音  沐浴智慧的阳光》,其中写到:从首场讲座阎崇年的“读史与读心”到第六场余秋雨的“解读文化人”,短短一个月,“聆听思想的声音,沐浴智慧的阳光”便成为爱书人的心灵之声。

作为这“心灵之声”的拟撰者,自己重温时诵读一遍,总会有那么点儿暖暖的成就感吧。

一一《湖北日报》记者别鸣以《想了一晚,改了一字》为题,发了一稿,记录阎崇年的“较真”:讲座的题目原定为“读史与修心”,连省图书馆讲坛的大背景,都已印好了这五个字。他一上台,却说:“我昨晚想了一宿,还是把题目改成了读史与读心”。修心和读心,这一字之差,有什么区别?阎崇年一个字一个字分析:“修心,是读完之后再不断修炼。读心,是在读书同时,就要去净化修炼心灵。读心,更切题更合适!”一字之改,讲稿也要更新不少,他并不觉得辛苦。

一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阎先生的“建议”,他认为:如果我们湖北省图书馆开设一个专室,收集全国各地的,有条件可以收集国外的,所有的讲座出版书、光盘,你要查我这都能查,这就建立了一个全国的讲座资料信息中心,我想这个太有益处了。

重温书本的过程,我并没忽视,我们始终走在和煦的路上。

温暖,也在微笑。

枣红色的《三复于兹》,印了三本。提起该书,马志立博士对他的“得意之作”记忆犹新,至今还保存着亲手编制的原始文档。他清楚地记得:两本首次出现在《阎崇年集》首发式上,随后入驻“四合书屋”。一本入藏、陈列于“全国讲座资料中心”。

接下来,无论车停车行,想起的前方,依然是书。

(五)敬贺《阎崇年集》

想起四个多小时前,到达阎家,我用一声亲切的“阎馆长”,面对他依旧温暖的微笑。

茶杯里,也冒着热腾腾的笑容。咱们不约而同地提及几年前那个五月,想起那次我未曾“亲往”而留有遗憾的座谈会,想起贺信所言“限于职守,不获奔走京华,不胜区区欣慕之至”的“唏嘘”。

座谈会是指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紫檀博物召开的“《阎崇年集》暨《清朝开国史》出版座谈会”。

还记得,中国图书馆网上使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湖北省图书馆荣誉馆长阎崇年25卷本文集在京出版”。

似乎是为了弥补一下“遗憾”,这篇报道较为详实,提到:座谈会上,李茜受汤旭岩馆长委托向荣誉馆长阎崇年先生致贺信,并赠予特别制作的《三复于兹——阎崇年和湖北省图书馆》纪念册和湖北省图书馆收藏证书。

这里提到的“贺信、纪念册和收藏证书”,一些“年糕”也都反复浏览过网上流传的图片。

证书是专门定制铜牌,李茜记得,她登车前一小时才收到赶制的证书成品。

贺信则以本人签名代呈,约360字,其中令阎先生会心一笑的“暖”句,包括“一旦枉驾屈尊,亲临鄂渚,首登馆主办之长江讲坛,实为‘开坛布道’之第一人。自此而往,得以亲接咳唾,面奉德音。”

四合书屋内。续茶,常被忽略。可谈及图书,却始终保持暖润的状态。

张先生让我转赠阎老师一书,系《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阎崇年接过书就说,“我读中学,就在清升平署旧址,与故宫一街之隔。”

我和我儿子写的《书香养我》,阎先生说得“放在书桌上”的突出位置,“这是我肯定要读的书”。

阎先生盯一会儿书桌,才说他下一年度将出版另一个角度展开的《故宫六百年》,“故宫,我去过一千多次呢!”

话锋不知咋的,又回到《三复于兹》上。出版座谈会时,阎先生收到该纪念册,说过“我喜欢”。这会儿,他依然觉得“挺合我意”。

于是,再次向“阎馆长”报告:全国讲座资料中心,有一复本。

(六)题写“全国讲座资料中心”

想起阎崇年,就一定会想起“讲座中心”。

他提议兴建此中心,高度关注并细致入微地献计献策,还献上了他挥毫给该中心的题名。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嘱托。是“信任比黄金还贵重”的托付,是带着微笑的叮嘱。

我们把它列为“讲座之书”建设的重要支点,并纳入“五个大馆”之“特色图书馆大馆”建设的总体布局。

中心开幕之时,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先生亲自参与揭牌仪式。媒体均以饱满的热情,报道这“全国首创”之举。

随着红绸被揭开,“全国讲座资料中心”的“黑橡木”牌匾映入眼帘。

阎先生题字颇具书卷气,隽永流畅。

牌匾十分讲究,长133厘米,宽70厘米,厚6厘米,重达45公斤,系武当印社社长吴刚先生用整块实木纯手工刻制。大块的藏青色水波纹机理效果衬底,用阳刻金字凸显“全国讲座资料中心”字样,机理和净面形成强烈对比,射灯一打,雍容华贵,古朴雅致。再配上阳刻“万寿纹”花边,更显福寿无边。

进门,四条屏另类且养眼,系湖北省图书馆艺术总监胡顺江先生录陶渊明《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雪秀寒松。书写风格以魏楷榜书笔意,在“万年红”洒金纸上显得格外爽劲而厚重,散淡而典雅。更显匠心的是将其红色四条屏位置右移,打破对称,再配上藏青色绫子做底衬,妙不可言,遐想无限。

突出位置,陈列着长江讲坛两百位主讲嘉宾的资料。有几乎每位嘉宾的著作签名本、给长江讲坛的题词和大量照片。还有正式出版的题为《长江讲坛》的纸质和光盘版图书、媒体报道集锦《聚焦》等。

走进“讲座之书”的世界,随时都会邂逅惊喜。

瞧,这里有两件阎崇年给长江讲坛的亲笔题词,内容为“立志  勤学  顿悟  践行”“长江讲坛  日新月盛”。

关于阎先生的资料陈列,尤为丰富多采。他熟悉的微笑,也一以贯之。

阎崇年,但不完全限于阎崇年,分明就是一本书。

打开这本书,足够让你想起温暖。

“到地儿了,馆长。”掌握方向盘的帅哥一声招呼,打断了我们边品茶,边品书,边品特色图书馆的享受。

确实,享受了一路迫不及待的想起。

想起阎崇年,没说的,那叫一个温暖!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