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董宏猷
今天,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我们的好老师,好兄长,好朋友,好战友,刘晓航先生,就要和我们永别,启航远行了。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代表着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朋友,代表着整整一个时代,为晓航送行。为晓航壮行。
我和晓航的相识,是在编辑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这本大书的日子里。《我们曾经年轻》的编撰、出版过程,是一次难忘的人生旅程。那么多的知青朋友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编委会,成为志趣相投的同志与挚友。而晓航,无疑是编委会中最活跃,最认真的执委之一。他对知青文学,知青文化的创作,研究与推广,也是从这本回忆录的编辑中启航的。

晓航的一生,吃过许许多多的苦,经历过许许多多的磨难,写过很多的书,拥有许许多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家庭里,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在学校,他是一个好老师,好干部;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正直的,纯粹的,充满博大的爱与悲悯情怀的,知行合一的学者;在朋友中,他是一个热情的,豪爽的,永远将他人惦记在心上的侠义大哥。除此以外,我还认为,晓航这一生最大的贡献,最大的奉献,则是对中国知青文化的研究与推动。

从来没有哪一代人,会像中国知青那样,拥有如此相同的青春岁月,拥有如此相同的痛苦与磨难,以及生命与灵魂的炼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知青事件,都将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文本。而且,值得研究的是,这样一个无比庞大的经历各异的见识纷呈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但却拥有“共名”的群体,正在逐渐地老去,逐渐地消逝,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知青的研究,远远没有穷尽。这是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知青”及其生发的那个时代,无形中成为一片潜藏着危险的沼泽,让研究者们走着走着便望而怯步。而那丰富的原生态的汪洋大海一般的“沼泽”,则会被悄悄地遮蔽,消逝在历史的深处。因此,不论是对知青的简单化、粗鄙化甚至是妖魔化,都是我们今天还活着的知青所无法接受的。因此,直面我们共同经历的那段历史,正视、反思、研究那段历史,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人类的文明史,真实地记录、描述、建构中国的知青史,便成为我们的责任,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我们亲爱的晓航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作为历史的当事人,不再年轻的见证者,晓航用仍然燃烧着的青春激情,用历尽沧桑的理性精神,用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开始了中国知青文化的研究,知青文学的创作,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四处奔走,八方呼唤,用行动推动着知青文化研究走向深度与广度,并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中国知青史,中国知青文化研究史中,刘晓航都是一个不可绕过,不能遗忘的名字。正是在这样的“上下而求索”中,他将自己雕塑成一个永远前进的行者与战士,同时,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化的一个优秀的执着的代表。

让我们万分悲痛,无法释怀的是,晓航正是在奋力前进的道路上,突然倒下的。他的离去,是中国知青文化研究的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是历史的遗憾,是亲人和朋友们永远的心痛。他用自己的一生,重新诠释了生命与青春的意义。他所有的作品,所有的经历,所有的追求与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凸现出理想与诗意的光辉。
永别了!亲爱的晓航!
一路走好!亲爱的晓航!
2021,10,24,凌晨
(原创文字及图片由作者提供并授权)
[…] 刘晓航与中国知青史研究 […]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