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造砚

文/ 竹庵

书画家的案头文房,直接地体现着他的审美水准与综合素养。

由于文化断层的原因,今日即便专业书画家群体里,讲究笔墨材料和文房器具的人也少。最常见的是一得阁墨汁、用瓷碟替代砚台,拿搪瓷茶杯做笔洗 ……甚至将不懂、不讲究这一切,视作对传统的“反叛”与“不拘形式”“超然物外”“高境界”的体现。殊不知文房器物不仅仅是工具,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与审美底蕴。

前人所谓“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对于朝夕使用的文房用具,书画家们都缺少审美关注,且不太精通,这难免会让人质疑其作品的专业程度。

而今人们对文房器物的认知,已不同于此前。从业人员里,也有脱颖而出的优秀手艺人。子安兄就是这一领域里成长起来的,有口皆碑的制砚名家。

子安制砚 \ 蝉样砚\眉子纹\龙尾石

我十几年前曾为子安兄写过这样一些文字:

“子安好古,几枚古砚,一本老书,摩挲竟日,醉于其中得其乐趣,好古是对古人有敬畏,有敬畏才知取舍。

子安制砚 \ 琴样砚\罗纹\龙尾石

子安纯粹,赤子之心,无旁骛,游于砚艺,进而求其道,通于天地。子安静笃,少为物累,静而能定,持之有恒,而生智慧。

子安制砚 \ 蝉样砚\吐丝罗纹\龙尾石

今世造砚者何止千百,拳拳一石,琢磨雕刻,赋予线条形制。石不能言,非其人,却难尽精微。

子安制砚 \ 风字样\玉带坑庙前青\龙尾石

子安素砚取法宋人,功底扎实。偶有巧思,取龙尾山溪子石造随形砚,得明清人神味,分寸拿捏,尤见匠心巧运。

子安制砚 \ 秋叶砚\鳝肚纹金皮\龙尾武溪子石
子安制砚 \ 随形砚\水岩老坑\端石

砚有骨,在线、在形、在质;砚有神,在气韵、在品格、在一个落潮,一段弧线、几分比例、几分厚薄。观子安所造之木叶、钟形、幽兰、佛豆诸砚,皆近于完美。

子安制砚 \ 马蹄样\纯罗纹\龙尾石

庄子论养生,以无厚入于有间,好的匠师往往能运斤成风,所执无厚而内心敏锐。就歙砚而言,子安说,从两宋明清遗留下来的精彩作品里,能感受到如此。

子安制砚 \琴样砚\水心绿\龙尾石

现实世界,人之心手难如古人般合一,成就好砚师,有时代局限,但时代开放性和资讯发达,却使人眼界远过前人。子安能继承,亦知变化,入而能出,这是与生俱来的根器所至。

子安制砚 \ 蕉叶砚\芙蓉溪子石\龙尾石

转眼十几年,时代车轮卷动着喧嚣、浮躁。在现实与生活方方面面碾压下,一批批当初在艺术、手艺上颇有才华的人,或迷失方向,或归于荒废、沉寂。追求艺术与手艺,最大的障碍,其实更多来自专业以外。同行里,有走官方路线的,技艺追求以评职称为目的,抬高身价;也有人靠着市场与媒体炒作,名利双收;又有混迹江湖,靠着艺术与手艺之外的人际关系与社交能力,混得风生水起,手艺不过是混迹江湖的敲门砖。所谓功夫在诗外,而今大多数“聪明”人,都选择这些捷径,成功标准被世俗化得彼此都差不多。

子安制砚\ 佛手砚\鳝肚眉子金晕\龙尾武溪子石

这些超出专业规律,不循正常途径,标准混乱,纷纷扰扰的现实,自然影响到每一个真正潜心技艺的人。心态难以平静,不被社会理解,甚至被曲解,被边缘化,沦为“成功者”们嘲笑的对象。时代如此,子安也难免会在私底下抱怨几句,有时也会为不被理解而愤懑忧伤。身处当下,我们确实也很难摆脱时代的纷扰。但幸运的是他面对手艺的那份痴与初心一直都在。身处黄山脚下的小城,通过互联网,有一批认可他的粉丝群体,靠手艺养活自己,生计倒是不愁。这种相对纯粹的状态,是他这些年能保持自我的重要原因。

子安制砚 \ 木叶砚\金星水波罗纹\龙尾石

除砚外,子安一直专注各类古器物。造像、石雕、文房、触类旁通,这些年还对于历代书画的鉴赏颇有心得,精力财力也倾注于此。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给了他审美以支点。朋友圈每见所发的书画、器物图片,可窥一斑,这些作为养分,都滋养着他的技艺。

子安藏品
子安藏品
子安藏品

他的“审美洁癖”,来自他确立的审美标准。中国人的审美里,有种美叫雅正与文气。这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精英文人们,集体提炼、汰取、共推出来的标准,他标示着我们传统美学的高度。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里最精彩,最高雅的部分。子安的审美体系,通过制砚,旁涉其他,正接在最精髓的这条文脉里。一艺虽微,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一直关注子安砚的原因。雅正与文气还关联着人的品格养成。境由心生,技随心变。人成艺成,看似老生常谈,其实是通往技艺成功唯一的恒在的正道。

子安案头

十几年前那段文字的结尾,我曾这样写到:

竹庵藏\子安制砚\之一

“古龙小说里写西门吹雪练剑:初西门练剑时,入忘我之境,诚于剑,乃有成。心诚非一昔之力,斗转星移,十数年未曾改变,方为心诚。后西门入江湖,杀人之前必斋戒沐浴,是为诚于剑;所杀之人皆该杀,决不滥杀无辜,是为诚于人。独诚于剑,不过能入剑道而已;诚于人,方能得证大道。西门吹雪杀人用剑,子安造砚用刀。刀剑之间,皆通大道。正心诚意,定有大成,以此相期于子安矣!

竹庵藏\子安制砚\之二

十余年后,仍以此语与子安共勉。

(以上文字及图片选自“竹盦”,获作者授权)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