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组速写看了很亲切,我们这代美术人都是速写起家的。三十年代的叶浅予、六十年代旳黄胄(61年我陪他在兰州现场采访三天看他画速写)、八十年代的史国良、九十年代的蒋文兵都是速写高手,所以国画作品都很生动精采。现在的年轻画家都不重视速写,手懒脑残,靠照片、电脑代替了视觉直感,真不是好现象。香槟丛刋选题很好,值得称道!
民国时,叶浅予、张乐平、陆志庠等的速写已很艺术了。四九年后有两位专画舞蹈速写的:叶与李克喻。黄胄、董辰生等都属速写形画家。由于“现实主义”需要和照相机稀罕,出现大量作品,至八十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及九十年代相机普及,速写渐趋式微,而今基本作为美院课堂作业而存在。
年轻时受叶浅予造型影响较多,夸张凌厉,幽默个性,运用到插图连环画中,发展到后来的“漫艺术”(广美朱松青老师提出的概念)。
近数年看到印象最深的是北方版画的回顾展,其内容基夲是祖国建设,文革主题,意识形态倾向不知多么强!我等在那个大背景下,露脸也只是那些东西,但,那时画画的人,没有利欲的望求,能画为谁画,都不重要,画就享受,艺术至上却画了革命题材,而且是真情实意,在画,当然,画作充满热情,为革命唱赞歌!这是畸奇的创作过程,是真诚的被扭曲!苏联这些老版画作者与画是否和我等艺术至上者作革命意识形态的画有相似之处?
剥不剥离不是绝对的,既有意识形态总体高压,也有人性善美愿望的存在,既然提到多变,我想这就是了。
主流跟边缘的关系吧,一展开就耗时间,无暇。
讨论问题若大家都绝对化,是会僵的,耗不起。
是的,苏联版画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左派版画特色,我国文革时期大量的宣传画版画都受其影响,如那种只有红黑两色的宣传版画,还是一种很有力量的视觉形式。
“旧京会馆”背后藏着乡情文化、码头文化和驿站文化的功能,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这些传统的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滚滚车轮渐行渐远了……
这种“考椐”与钩沉的文字,读起来亲切的很,如随“大先生”诸时人步履出入各处会馆中,看足下尘埃,看壁间蛛丝,想见他乡流寓,不胜景象。
不知戈戈其人,香槟应略作介绍。
弋戈"寓居旧京会馆时期的大先生"是一篇以旧京会馆功能演化为经线以北漂文化人日常生活变迁为纬线从各个不同侧面记鲁迅物质
生活情况及精神生活状态的外史,似具有填补研究大先生某些空白之文史价值。
1912年至1919年这7年,正是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也是他充满了烦闷和孤独的叛逆时期。鲁迅就是鲁讯,他没有沉沦,他将所有的郁结、憋屈转化为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的原生动力和强大能量,就在他寓居旧京绍兴会馆的第六年〈1918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满腹的戾气化为雷鸣电闪,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的序幕。1923年在周家三兄弟居八道湾十一号之后,鲁迅白话文短篇小说集《纳喊》出版。1924年至1929年,文坛新秀张恨水在他的潜山会馆创作发表了《春明外史》,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应该说,旧京会馆同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发展是有较深渊源的。主要是一批北漂文化人进京后将会馆作为了自己谋生创业的第一站,先在此扎下根来,奋力开启人生新里程,从鲁迅到齐白石都是如此。
旧京会馆曾经是外地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客馆。科举制被废除后会馆的功能悄然发生改变。尽管旧京会馆仍旧沿袭了只接纳本籍文人的传统,如鲁迅寓居绍兴会馆、张恨水寓居潜山会馆,但会馆的使命已然发生转变,已不再是举子进赶赶考、来京出差、侯补、调任的客馆,而是北漂文化人的长住地,这就在客观上为文化人濳心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加之会馆大多地处旧京文化教育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内及附近地区,为文化人加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了便利。鲁迅任职佥事的教育部距他居住的绍兴会馆不过五六里地,他时常穿行于沿途的各书店和书画店,无疑为他广泛吸纳各方面资讯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正是旧京会馆的特殊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孕育与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