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子刊物办得素淡清雅,是我喜欢的风格,相关文章容待细看。
偏文异趣,难得一见!
思想禁锢年代,通过艺术手段透露美的向往,包括形式和情调,宛若阳光穿过石缝,野花从缝隙倔强冒长,是人性必然。性善性恶,是善的柔韧所驱使,从无意识到明意识。
不独艺术,文字其实也是。
虽经文革,五六十年代文学书籍仍有一定存量(包括连环画),为历史留下图像档案,其中1959“十周年献礼”出版的一批,有不少精装本。
相比之下苏联文学插图更靠近艺术本真。文革时大家私下翻拍《星火》插图,至八十年代画插图连环画时,苏俄插图对我们影响不小。
若有图就很直观。现在随书附送的多为书签,作用跟以前在书页夹一根红绳类似。藏书票是具有个人属性的限量印制,一般标明藏者名姓。画面方寸不宜繁杂,个人偏爱简约版画。
藏书票作为一种微型版画艺术,兴起于15世纪的欧洲,风行于西欧贵族社会和修道院,当作"版画珍珠“受到皇室成员和僧侣的珍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引进吸纳西方文化艺术,藏书票由此传入日本。20世纪30年代,这种"舶来艺术”再由日本传入中国,一度在中国文人中受到热捧,鲁迅、郁达夫等文化名人曾是藏书票的忠实粉丝。
综观藏书票的发展演变历史与当代进程,不难发现,能够参与藏书票创作的艺术家极为少见,能被吸粉圈粉的读书人也不多见。时至今日进入这个圈子里的读书人仍然是一个极其狭窄的群体,仅仅局限于著书读书懂书爱书评书的特定文化人士。至于说到某个民间读书研讨会上现场制作藏书票,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终归只是提升读书人旨趣的一个插曲而已。藏书票仅为特定少数人所追逐的现象似乎沿袭了欧洲书文化的传统,可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藏书票虽小,但其功能与价值并不小。作为书文化的独特重要标识,无论在创作者心中,还是在收藏者心中,都享有崇高地位。它既是书文化的重要表征方式,延伸并拓展了读书人爱书藏书品书的文化旨趣,其韵味无穷,亦能陶冶情操,又是可用于欣赏并永久收藏的艺术藏品,尤其是那些附贴于私人藏书首页或扉页上的藏书票,烙上姓名后,便使得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显得无比珍贵。更重要的是,一枚小小藏书票往往能使读书人广结书缘,作为一种文化纽带,颇能增进读书人之间的感情,给赠者和藏者都留下美好回忆。
文川先生藏书票的创作,斐然有成。每每召开年会,都有纪念书票赠予与会者,为年会增色添彩。专给文化名人定制的书票,其主题较好契合了赠书对象的专业特征及性格爱好要求,以小寓大,容纳古今,贯通中西。其画风,既充分借鉴西方书票作品基本范式,又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精华,以版画创作为底板和支点,通过对手帖、花笺、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对墨迹墨色浓淡、深浅,明暗的灵活调适,以期实现构图意境的延伸和气韵的彰显。从《守愚斋藏书》《熊召政藏书》《贺卫方之书》《刘再复藏书》《徐爱喜读之书》到《文学笔记系列出版纪念》《雅雨书屋藏本》《呤松斋藏书》《毛尖读书》等,大体反咉了文川先生创作的风格特点,也折射出他对中西多种文化元素的精妙运用。
当今社会,电脑的普及与打字的广泛运用,使得手帖正在走向衰亡。手机推送的海量信息,正把读书人绑定在电子产品的屏幕上。大量碎片化阅读,使得读书人正走向快餐文化消费和阅读功利化的泥潭。纸质书籍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读书人的重视并成为亲近的对象。藏书票是何物,对于当下中国读书人来说,十有八九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文化发展的退步与悲哀。通过对藏书票的适当推介与宣传,对于唤醒当下读书人回归读书爱书懂书藏书品书正道,无疑是有启迪作用和积极引领意义的。
刚刚才拜读了大作,令人佩服大作确实下了大功夫读了许多书,查阅了许多史料。文章通顺流畅,层次清晰,如剥竹笋般层层推进很有可读性。大作学术性很强,也彰显了淘书的独特眼光。很好,点赞!
我家旧藏也有一些土纸本的书籍。记忆中,只是小说类,无杂志类别,翻阅起来较吃力,纸面上夹杂谷壳、稻草,纸面涩白。
另有类书是用“黄裱纸”-做火捻的那种,正反面都微透过,读起来很是吃力。
上面都是抗战陪都时期的出产。
但同时期出品的张恨水作品,纸品要好一些,如《偶像》、《虎贲万岁》、《满江红(大江东去)》、《山窗小品》等。
再,孤島时期的《国防文学》,家中收藏最多,盖因先尊当时二十多岁光景,热血青年一枚;此类著作从纸质到装帧都有如今所谓的“文艺范”。
哦,记忆中《偶像》也是用“黄裱纸”印行的。
六十年代前期印刷用纸也属土纸,纤维粗糙,无漂白。后纸质渐恢复正常,常用的胶版纸较松泡,带灰黄色。九十年代合资纸结实白净,纸种渐多,常用的是哑粉铜版纸(画册用)、轻质纸(文字书用),用进囗轻质纸印画册最好,价也高。
怀念八十年代胶版纸,微灰黄,纸厚,画单色画最好,那也是我艺术成长的年代,画的连环画插图,出版时都用那种纸。
纸张、制版、印刷反映时代出版文明。
前段国际纸浆提价了。
在烽火岁月,以巴金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巨匠,苦心孤诣,克服重重困难,翻译出版俄国文豪屠格涅夫系列文学作品,确实是一件极不容易又极具价值的事情。翻译出版工作遭遇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日冠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频繁逃难迁徙,还导致印刷设备和纸张极其短缺。中国文学家们在抗前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完成翻译工作,抓紧印刷出版。印刷设备不齐,就因陋就简,纸张奇缺,就采用土法制造手工纸,历经各种艰辛,终圆出版发行之梦。虽说纸质粗劣,颜色发暗,铅字磨损不全,常有字迹不清,或在书页上留有空洞,纸软且黄,长短不一,厚薄不均,油墨淡浓不一,字迹模糊不清,等等,但土纸书依旧体现了它特殊的价值,这些土纸书不仅保持了厚拓木刻的质朴韵味,甚至是现代铅印技术无法代替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个译丛的出版发行,从上海到重庆到昆明,一路伴随着并见证着整个抗战的历史进展,实属不易,译者掩卷不胜叹息。这些土纸书的问世,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土纸书虽土,但弥足珍贵,堪称文化经典,早已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册。审视当今中国众多文学作品及其印刷出版现况,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虽说印刷设备越来越先进,纸张越来越精致,彩印图文越来越精美,书籍装祯越来越华丽,但仍然难掩其内容的空洞与粗劣,除了制造整车整车的文化垃圾,运往再生纸厂化为纸浆能派上用场外,实在无任何价值,罕有被世人作为精神食粮而珍藏的。文学作品的价值终归是由其内在的精神元素所决定的。任何试图借助光鲜亮丽的包装而掩饰其精神内容低劣和空乏的作为,注定是徒劳的,也是无益的。
今天在家里找其它东西,居然翻出一枚未谷印章。边款:未谷刊石于二零零零年十月,印文为:某某珍玩。二十余年,已经不记得印的来历了。看来与未谷先生还真有缘分。
林恺龙实笔写自已,虚笔写绥祥师,其情真真,意切切,也得小自在,也在小自得也!
林凯龙通过回忆与陈绶祥先生的交往,真切感受到了弘扬中华文化道统、坚守中国文化信念、守护潮汕精神家园之重要性,深刻洞悉到艺术家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乃"得大自在',恰是宗教修为的至上境界。 绘画艺术何以同宗教相融,何以能达到宗教信仰追求的精神境界,对此东西方绘画艺术是有显著差异的。在西方,一些经典的油画作品,大多是通过对基督教故事的写实创作,来生动展示基鹅教的基本教义的,旨在产生宣教效果,具有外展性特征。在东方,准确地说在中国,国画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的写意创作,来喑喻佛道教教义的获得方式,或悟道,或禅定,或自在,或天人合一,等等,传达的是个体的精神修为,具有内省性特征。 林凯龙创作的巜品茗图》是一幅以佛教徒修行悟道为主题且充满着现实主义风格的国画作品,画中腆着大肚皮省略脖子的大胖子,是以恩师陈绶祥为其原形的。陈师直接以此图切入,发出了"吾坠于尘中,缘未尽也,何时放下布袋,得大自在,尚不得而知,恐弟更知我也”的感慨,这里除了对画作者林凯龙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更多的是对艺术家得大自在人生境界的一种渴求和祈愿。冥冥之中师徒间有一种精神相依心灵相通的默契与互动。陈师喑示自己百年之后,被他称为弟的林凯龙尚能承袭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坚守中国文化的正道上不断走下去,只因彼此结缘太深,尘缘未尽。 林凯龙对此深为感动,大为感慨。这种缘分确实太深了,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一封信结缘,开启了一世情的交往,从陈师力排众议邀他编写《中国美术史魏晋卷》,到邀请他出席新文人画第一次集结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再到邀请他参加《中国民间美术史大全》的编写与挖掘整理工作,并由此开创潮汕画派,等等,这一路走来,都有陈师的信任、鼓励与提携。 斯人已逝,陈师布袋已经放下,唯留衣钵,已为众弟子所继承。作为弟子之一,林凯龙决心以完成陈师未竞事业为已任,精进勇猛,弘扬中华文化之道统,以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手制书我也做过,平装的,耗工夫,若做成该文如此效果,实属耗心耗力,但已作艺术品对待了,无悔。
以前做书籍设计,须了解材料、工艺并标明要求,特殊材料根据纸品公司提供样品来选择,工艺得跟相关技术部门磋商,定稿发稿发印,批量生产,审批样本,自己出脑力,厂家制作。自制书就要“一脚踢”了,当成艺术品,也就甘苦其中,好处是随意,省去沟通中间环节,诚如绘画,让人代笔与亲自绘作的区别在“手感”。
郭蕾蕾在美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显然是大大低于或者说弱于她所取得的艺木成就了,这恐怕与她从事的少有人走过路的艺术家手制书领域不无关系,只因过于小众化而压缩了她的艺术光芒所辐射的空域,不过这也仅仅限定于当今中国的美术界,准确地说这是当代中国美术界对艺术家手制书推广力度不够所导致的一种局面。 事实是,郭蕾蕾在三个方向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她在中国美术界享有崇高的尊荣和特殊的地位。 首先,她将艺术家手制书由西方引入到中国,成为中国艺术家手制书的创开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手制书传统工艺的继承者和挖掘人,实实在在地填补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空白和空缺,她所开设的课程及从事的教学推广工作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美术界同仁及美术爱好者的认同与喜爱。 其次,她是法兰克福书展历史上第一个以艺术家手制书作品参展的,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将中国艺术家手制书带入法兰克福书展的艺术家,她的作品让各国文化界和出版界参展代表及参展商对中国书展有了更新更准更全的认知,奇特的锁线装和经折装艺术家手制书,确实能让外国人眼前一亮,由此对什么是中国元素有更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这是任何其他美术作品和书籍都难以企及的。 最后,她的众多作品被罗德岛设计学院、耶鲁大学、美国纽约国立图书馆及学院博物馆收藏。这是对中国艺术家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同和褒奖,理应获得国内美术界的肯定。 郭蕾蕾能在艺术家手制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是同她特殊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从上中央美院附中到中央美院7年本硕版画专业的系统训练,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长期美术编辑工作,在书籍文字排版、插图绘制、印刷及装订装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书籍制作实践经验。后来到罗德岛设计学院进修,从初次触及这个小众艺术,到逐步深入艺术家手制书这个领域的核心地带,最终找到了自己艺术归属和创作的用武之地。可以说,正是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际遇,铺垫了她的艺术成长之道。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能单简地认为,只因她从事了别人知之甚少的艺术家手制书创作,才使她功成名就,这似乎在暗喻她拾了别人的空缺而侥幸成功。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对的。依她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与其说她借小众艺术而获得成功,毋宁说她在更大众的艺术领域诸如她所善长的版画创作方面同样也会取得突破性成就,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就。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艺术家手制书是一个极具难度且费时费力费尽心血的艺术实践活动,并非一般艺术家所能涉足,仅有绘画功底而不懂书籍制作工艺,更不了解西方艺术观念的美术家,是断然难以驾御这门艺术的。艺术家手制书的高门坎,将众多艺术创作者挡在了门外,要取得这门艺术的入场券实属不易。要从事这类艺术创作,至少要具备两种基本功:一是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专业院校的系统训练是最起码的创作要求。二是精湛的书籍排编、绘制、印刷、装帧工艺技能。此外,还需要具备独特的艺术观念,否则就不能创新突破。郭蕾蕾恰好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无人企及的功底和能力,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上的创新,使她能取得至少与西方艺术家手制书大家们同等成就,甚至是高于西方人的成就。 让我们结合她的两幅作品,具体赏析一下其中的艺术信息和艺术观念。 先看《东.西》这个作品。这幅作品的高深玄妙之处,似乎可以用一个"叠"字来解读。这个作品“叠加”了众多创作理念和艺术信息。首先是主题的"叠加”,用她自己的话说,《东.西》是一双关语,字表意义,似乎是对进入流通领域作为商品交易的东方佛像工艺品和西方美女神像工艺品的指称,但是这里暗示和隐喻的是,佛像代表东方文明,维纳斯和圣母玛利亚等代表西方文明,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的在同一空间的交汇与碰撞,便产生文明的融合,这就使得她在艺术创作主题上达到了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文字的叠加表义,与作品中版画和摄影的叠加展示,形成双向互动,互为表里,使得作品增添了极强的文化厚重感和极丰富的表现力。其次是手制书本身也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叠加"聚合体。从形式上看,丝网版画从表层通过镂空而深入到底层,传递多层绘画艺术信息,使东西两种文明在书籍的层次分布上产生叠加互补的视觉效果。锁线装与经折装相叠加,带来翻动的连续性与书箱复述性的叠加。从内容上看,视觉的叙事性与绘画的艺术性叠加,西方手制书现代艺术理念与华夏民族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工艺的叠加,等等,使得《东.西》承载着东方和西方、版画和影像、现象和本质、艺术和思辨、理论和实践等一系列丰富的对立统一艺术观念和艺术信息。这是其他美术作品无法与之比拟的。 再看另一幅作品《莫.高》,也包含了极丰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信息。这幅作品似乎用一个"融"字概括更为贴切。如果说《东.西》传递的是同一时间阀域里的东方和西方两个不同空间阀域的文明交汇的艺术观念,那么就可以说《莫.高》是对同一空间阀域里古代文明与现化文明两种不同时间阀域文明交汇的艺术表达。《莫.高》也是一双关语,是将敦煌莫高艺术这个表象文字同深隐其中的艺术境界之变幻莫测和高不可攀相融合,使作品在主题设计上融入了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这个作品所运用的版画图案与影像资料,更是将现代人的困惑与古代人的超脱融入其中,形成反衬互补。当然这个作品一如既往地融入了书籍艺术和传统工艺、灵感表现和思辨技巧等多种复杂元素,同样使作品在完整性和创新性上融合为一体。 综观郭蕾蕾艺术家手制书,确有其独特之处,虽是小众艺术,但深藏着至大艺术观念,赏与品,皆需深入细致,双向,融合、穿越、时空、古今、中外、互补、递进、思辨,等等,都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
许海刚创作的汉口老建筑,文字介绍极其简单,只有建筑名称、建筑年代和地理位置,只字不提老建筑的风格和他的创作体验,一切尽在不言中。可以说他把心血全投入到老建筑的创作之上了,建筑风格与创作体验确实毋用多言,极简练的文字说明与极丰富的作品意境形成了完美的对称平衡。他创作的汉口老建筑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信息,恰到好处地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境之上,毫不夸张地说,确实能把人的意识带入到汉口租界地的近代历史场景之中,让人从每一个老建筑的风貌里,能隐约感受到百多年前的历史沧桑和近代西方的建筑魅力。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列强凭借《天津条约》在汉口24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纷纷兴建风格各异的建筑,英、俄、法、德、日、美等先后设立12个领事馆,3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18个国家通商、建港、办工厂,使汉口一度呈现畸形的殖民繁荣景象,并享有"东方芝加哥"之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西洋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建筑群,不仅见证了汉口乃至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也给今天的武汉留下了极具殖民色彩的历史遗迹。许海刚从众多的殖民历史遗迹中选取8个颇具代表性的老建筑,进行艺术创作,确有其深义。看似不起眼的汉口水塔何以位列第一,值得回味。这是由汉口水塔的特殊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这座水塔不仅是汉口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整个汉口建筑群的至高点,兼具消防和瞭望双重功能,建筑内的大钟敲响,意味着火情的警报拉响,这种功能一直持续到建国之后十多年。该水塔还见证过"文革"的兴衰演变历史。如何将这个独一无二的老建筑特殊能功和历史贡献突现出来,在艺术创作上确实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文化底蕴,从主体建筑的构图到观察者视角的定位,再到画作整体色彩的调适,以及整幅作品意境的渲染等等,许海刚都作了极为严谨而精细的处理,将遗迹的历史沧桑感和建筑的奇异梦幻感巧妙地融合起来,确能产生一种激发人试图揭开该建筑谜底冲动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成功艺术作品与摄影作品的最大区别之所在。在许海刚其他几幅作品中,同样也具有这样的艺术魅力,最典型的就是巴公房子,奇特的造形,不只彰显出浪漫主义色彩,还突现其独特的巍峨可亲。虽说这个建筑本身确有不同凡响之处,但许海刚画笔下的这栋老房子,向世人传递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蕴,这种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审美感受,在摄影镜头里是找不到的,即使身临其境近距离地观赏这个房子,也味毕能体验到。还有,同样是领事馆,德国的领事馆是深藏于林木之中的远景建筑,给人以深沉宁静而平实干练之美,这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德意志民族理性务实严谨的性格特征。对比美国领事馆,则是一座突破林萌遮掩且展示建筑主体骨架的近景建筑,给人以直白外露肆意之态,似乎在向世人传递着美国人的自大傲慢与无理霸道的性格禀赋。在看看俄国的东正教堂,瓦白的教堂座落于孤漠的旷野之上,悄然而至的西北利亚冰冷画风,深刻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的地域风貌。让这些老建筑深深打上民族性格特征,正是许海刚绘画艺术的成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