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 符坚=F
策展人| 孙凤=S


辽宁省博物馆藏
F:为何小满用图选择了郑燮的《幽兰图》?
S:“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一个“充盈·渐进”的过程,也便产生了“留白”的空间。“留白”概念存在于文人画传统中,衍化出疏朗、荒寒、空灵境界,诗无达诂,意在言外。此次“小满”节气用图,是我们所熟知的扬州八怪之郑燮郑板桥的《幽兰图》,便是“留白”这一意象空间的体现。《幽兰图》由墨笔写成,坡石疏简欹崛,略作勾勒皴擦,兰叶攒聚有致、柔韧舒展,兰花淡雅灵动,些微点缀稚竹细叶。画面浓淡相宜,疏密相生,意态天真幽远,右侧题诗点题:
转过青山又一山,
幽兰藏躲路回环。
众香国里谁能到,
容我书獃屋半间。
梅、兰、竹、菊、松,是文人传统中君子的象征,而幽兰与修竹更因其超然淡泊的隐者之风,简练“抽象”的形式感,绘画用笔的书写性而备受推崇。孔子以兰寓美德:“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屈原以兰为挚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孔子与屈原心目中的兰,在韩愈的补录诠释中融而为一:
琴操十首·猗兰操
唐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相较于幽兰超然物外的默认设置,也有诗人写出了兰的寂寥:
感遇·其二
唐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近现代的诗歌则更有一种清新活泼,亲近平和的简笔白描味道,例如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首诗《希望》,被陈贤德与张弼修改配曲,改名《兰花草》,广为传唱:
兰花草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兰竹相宜,关于竹的描摹也不胜枚举。从苏东坡充满戏谑意趣的打油诗中,我们似乎可以对应到今天所热议的“缺乏审美力是否无可救药”的话题,着实解颐:
于潜僧绿筠轩
宋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回到严肃却传神的诗文风格,以竹指代或衬托君子与淑女,皆令人信服而神往:
国风·卫风·淇奥
先秦 佚名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佳人
唐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红楼梦》中,曹公自然也将此种出尘物象赋予了“世外仙姝”林黛玉:“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下一个节气,我们这位经典女主角将正式登场,为我们讲述她的“芒种”心迹,敬请期待。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Phoenix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