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及文字: 魏娟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需要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的美好,如富丽堂皇的古建筑、活色生香的美少女、风光绮丽的山山水水等。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恰好我们又拥有妙手生花的巧手,于是,发现,感受,感动,记录,成了我们的日常。绘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诗意盎然。
在参与“印象深圳——诗画宝安80景”采风活动中,深深地为宝安的古建筑所吸引,于是采用了钢笔淡彩的绘画方法去表现它们。钢笔淡彩,是我曾经在读大学期间外出写生时经常用的绘画方法。钢笔淡彩画面效果精致却又简洁明了,画建筑物尤为快捷,容易出效果,因而深受画家的喜爱。又因为钢笔淡彩画材料、画具简单、有效,只需要一支吸饱了碳素墨水的美工笔、一小盒块状的水彩颜料、一支毛笔和一小瓶清水,有时在小溪边,直接就在小溪流中蘸水调色。
用钢笔淡彩的方法,我画了20多幅宝安和梅州的古建筑。

“绮云书室”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乐群村,是郑氏家族的开创者、郑毓秀的祖父郑姚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的,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
当来到“绮云书室”面前的时候,深深被古建筑的宏伟和外在的精美所吸引,回家后创作了一幅钢笔淡彩画。在创作此画时,我重点勾画建筑物的形体、结构,从勾勒的线条和颜色上着重表现建筑物的金碧辉煌与大气磅礴。建筑物两侧增添了几缕绿植,让建筑物充满了生气,显得更有书香气。

沙井·50年代粮仓。粮仓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属于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原宝安县四大粮食中心之一,2010年被列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老粮仓,隐藏着过去珍贵的历史。喜欢粮仓古朴的模样,近距离走近粮仓,可以想象当年粮食丰收时候的热闹景象。

沙井蚝是沙井的特产,过去这里蚝民以养蚝为生,每年产生大量蚝壳,蚝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蚝屋墙体均由蚝壳建成,坚固美观,冬暖夏凉,还节约造房成本。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表现。走近蚝壳屋,触摸墙上的蚝壳,感叹高手在民间。回来创作这幅画,画墙上的蚝壳费了不少功夫。

固戍码头在民国时期,是珠江口岸一处非常繁华的渔港和商港。现如今,成了市民休闲看海的好地方,打铁文艺社也曾多次在固戍码头表演节目、录制视频。

洪圣古庙俗称大王庙,是祭祀南海神的庙宇。古时渔民出海捕鱼,都要在此上香敬神,祈保平安。
画这幅画,我采用了油画棒打底,水彩着色后产生了斑驳和粗砺的画面效果。

水田古建筑群·碉楼。雕楼位于石岩街道水田旧村。雕楼是主体,前景的残楼旧屋是配角,如实描绘,树木轻描淡写,着色时水分极多,再撒上盐,干后有特殊的肌理效果——盐粒浸润到纸面上结成了粗面。

球王李惠堂故居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的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五华县横陂镇也是我的老家,小时候曾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故居为客家地区常见的“四点金”式建筑。历经时代变迁,在蓝天白云下,还是那样的壮美,门前池塘池水碧绿,常有鱼儿跃出水面,池塘边树木成阴。有趣的是里屋的狗洞,我特地弯下腰仔细观察。那狗洞除了让狗儿进出以外,还是球王小时候用柚子代替足球对着练习射门用的,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了。

千佛石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塔共九层,宏伟壮观。第一层外墙有六尊护塔天王石雕像,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九层供奉数千尊鎏金佛像。
千佛塔,是跟同事一起去的,进去塔内,看到那么多的佛像,真是内心感叹良多,如今让我用钢笔勾画千佛塔的外轮廓,都颇费功夫,别说建造千佛塔了。

五华素有“石匠之乡”、“石雕之乡”称誉,五华石匠技艺超群,广州越秀山五羊石雕,广州海珠广场解放军石雕,面向珠海海滨公园的石雕“珠海渔女”、水寨大桥等等,均出自五华石匠之手。水寨大桥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1年2月通车。全桥用青花岗岩石修砌,造桥技术让人叹为观止。桥头一对石狮,一公一母,形象逼真,威风凌凌,守护着大桥。
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我把一对石狮子放在画的前面,背景是长长的水寨大桥,突出了石狮子的雄伟与精致,同时把大桥的结构也清晰地描绘出来了。水面上一只小船顺流而下,充满生活气息,这正是大桥赋以的烟火气。
(作者注:部分建筑物介绍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