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漂”的生存纪录

文祥

(一)

写这个题目,很能感同身受。京城居大不易,大头还是在“衣食住行”的住。

作为明清、民国及北洋时代的都城,“北漂”是个大传统。遍布宣南外城四百多处会馆,都是为入京的本邑人士提供住宿方便的。

我自己八十年代入京,同样是北漂者。刚抵京时,短时住广安门外的鸭子桥北里。记得好像是一家小宾馆,属航空系统的招待所。也就与会馆性质相类。继而迁刘家窑北侧的景泰西里小区,这儿已贴近南三环。从老北京城圈子看,都出了城,都与历史无涉,没什么可说的。

两年后才搬迁进内城,住辟才胡同路北的丰汇园小区,是贷款买的房。辟才胡同路北以前的几条南北向小胡同,从辟才头条到辟才五条,当时南半部分正在扩建新辟才胡同的路面,旧辟才胡同仅宽4米,新辟成40米宽东西向大道。这五条胡同的北半截,已经成丰汇园、融汇园小区。我住辟才胡同路北,就与此文后边要说的白石老人、鲁迅先生的旧居交集了。

直到十余年前退休,我们家又搬离城内,南迁亦庄的北京经开区,那是北京市花了七千亿打造的新产业区,已经在南五环外的郊区。如果按旧京城算,是在顺天府附郭大兴县地面上了。

在亦庄内,我们家还先后住过东晶国际、上海沙龙、海梓府小区,海梓府紧贴南海子的四海子,是旧京南郊大块湿地。三十年代马芷庠《北平旅游指南》讲京郊游览地,南海子是最南端的景点,以后写文字另说。

我自己在京的《搬家记》,足可以当得“漂”字。

还是回到城内的西城这一块。

我们家住的丰汇园小区西出太平桥大街,旧名南沟沿。往北走一、二百米,是全国政协院子,占用的前清顺承郡王府旧址,还曾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府邸,那是奉系占据北京时期。

小区南门出辟才胡同。是东西向的大胡同,我们家搬进丰汇园时,正在改造成双向八车道带辅路的东西向大街,街名还一仍其胡同旧名。在旧京,有商业的名“街”,只有住宅院子的名“胡同”。

辟才胡同路南,有郑亲王府,后门就开在旧辟才胡同上。郑亲王府现在是教育部的院子。古灵精怪小说家王小波与甜腻诗人汪国真都出生在这院子宿舍里。

丰汇园小区长方形,西南角围墙外,齐白石宅就坐落于此。齐宅是大门朝东开的一进院子,大门上还保留门牌:跨车胡同15号。门侧墙上镌刻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齐白石自述》中记:“民国十二年(癸亥一九二三年)我六十一岁。从本年起,我开始作日记,取名《三白石印斋纪事》。只因性懒善忘,随意好几天,才记上一回。中秋节后,我从三道栅栏迁至太平桥高岔拉一号。把早先湘绮师给我写的“寄萍堂”横额,挂在屋内。附近有条胡同,名叫鬼门关……”日记未记买房花费。这条小胡同在辟才胡同路南,后改名“贵人关”,今天是二龙路北段,南段是二龙坑的填坑成路,路东即郑亲王府。

写到这里值得记一笔,巧合的是:同样也在1923年,鲁迅先生8月开始“看屋”,10月30日买定阜成门内一处小四合院。北京旧时童谣有“平则门,向东走,一走走到宫门口。”平则门是阜成门旧称。鲁迅称那条胡同为宫门口,现时叫西四北头条。

白石老人在高岔拉定居3年后,又往北跨过辟才胡同,搬至路北跨车胡同,胡同南北向,仅长三四十米。

白石老人买下跨车胡同13号院,三合院带跨院,有房18间,用去2000银元。从57岁开始“北漂”,64岁安居。不能不说是都城移民成功者。

其实白石老人在京城安居扎根前,也有长时间“漂”的心酸史。他第一次进京是游历,41岁,在同为王湘绮门下的师兄夏午诒家借居两月。夏宅在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就在北半截胡同内鲁迅先生9年后入京,居住的绍兴县馆所就在南半截胡同。《鲁迅日记》中留下在此处7年之久“单身狗”的“衣食住行”记载,史料丰富。

14年后的1917年,白石老人第二次入京起先借住画画的朋友郭葆生家。宅在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阜丰米局后院。后迁居法源寺内。这也是次短期逗留,六月进京,冬天离京。白石老人这两次入京,都是居旧北京城的宣南圈子内。

1919年3月,这才是白石老人“北漂”的真正开端。他在湖南湘潭老家,苦兵灾匪患,下决心移居北京讨生活。初仍借居法源寺,继而在龙泉寺隔壁租屋,次年又迁居宣武门内石镫庵。这三次,都是“庙产”。接着租住象坊桥观音寺,仅月余又迁西四牌楼南三道栅栏六号,才算稍安。

这是北漂齐白石的“租房搬家史”。从居太平桥高岔拉一号始,就是名画家齐白石的安居史了。

白石老人的定居时点,与他在京卖画收入暴增相关。他前一年60岁,陈师曾带齐白石作品去日本,《齐白石自述》记“陈师曾从日本回来,带去的画,统都卖了出去,而且卖价特别丰厚。我的画,每幅就卖了一百元银币,山水画更贵,二尺长的纸,卖到了二百五十元银币。这样的善价,在国内是想都不敢想的。”“从此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

八道湾十一号建筑模型

对照鲁迅先生,1912年随临时政府迁京,一直到1919年买下新街口八道湾宅。7年半时间就住绍兴县馆的小跨院里,没挪窝。

按鲁迅研究圈子的标准说法,1908年到1918年算是“沉默的周树人”时期。1918年,周树人以笔名“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一战成名,鲁迅时期正式开启。巧合的是,鲁迅与白石老人一样,事业上扬眉吐气之后,买宅顺理成章。此事大约古今一致。

返回到1919年,白石老人57岁,刚入京“北漂”。鲁迅先生38岁,已北漂七年半,才在京买宅,举家北迁。那一年也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思想史、文化史的一个关键年份。还是这两个现代中国文化巨人的年代背景板。有意味的是,那年5月4日的学生游行在《鲁迅日记》中无记,《白石老人自述》也未提及。

(二)

见过一则资料说,二三十年代北京居民150万人上下,全京城有房119万间。当年在北京,如何买房,是个有趣的题目,只是私人文献中记载不多。《齐白石自述》中也就上引那一句。查《鲁迅日记》,先后两次买四合院,在那两年多时间内,有事即录。足以显示在鲁迅居京人生中,此事有念兹在兹的重要。将相关日记排比如下,今日读来,饶有趣味。

一九一九年二月十一日:午后同齐寿山同往报子街看屋,已售。

十三日:午后同齐寿山往铁匠胡同看屋,不合用。

三月一日:午后同林鲁生看屋数处。

三月八日:午后邀同林鲁生看屋。

十一日:午后同林鲁生看屋。

十九日:午同朱孝莹、林鲁生至广宁伯街看屋后在协和家午饭。

四月十三日:珠邻兄来,烦之同往鲍家街看屋。

五月二日:下午同寿山至辟才胡同看地。

二十九日:午后与徐吉轩至蒋街口看屋。

六月三日:同徐吉轩往护国寺一带看屋。

七月十日:午后晴,约徐吉轩往八道湾看屋。

十五日:午后往八道湾量屋作图。

八道湾十一号平面图

二十三日:午后拟买八道湾罗才生屋,同原主赴警察总厅报告。

三十一:午后往护国寺理房屋杂务。

八月十九日:上午往浙江兴业银行取钱。买罗氏屋成,晚在广和居收契,并先付现钱一千七百五十元,又中保钱一百七十五元。

十一月廿一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湾宅。

八道湾十一号,占地4亩,前院、中院、后院共有瓦房27间,灰背房5间。还有西跨院一大块空地,是孩子们疯玩之地,也是周氏兄弟儿时玩耍的“百草园”旧梦。

以上是鲁迅先生第一次买屋第日记所记。我们还可以从别人的日记中找个例子。在北大任教的吴虞,记北大教授朱希祖买的四合院,“逖先所居宅,前年始买,去银二千二百元,有房二十余间,皆极好。”这是吴虞1921年7月13日记,文中“前年”正是1919年,“逖先”是朱希祖的字。朱希祖也是东京时,鲁迅先生从章太炎师学习文字学的小圈子中人,为人讥为“浙江帮”。

从这些例子看,二十年代北京的大学教授们,出手就能买大四合院,也不过花去一年薪水。今日教授能用10年薪水300万元,在京城五六环买套小两房公寓?时至今日,北京还能剩下的四合院早已是价位十亿元的顶级消费品,只在顶级富豪与权贵圈子里流通,早已不是大学教授所能问津。

1925年为《阿Q正传》英译本所摄

《吴虞日记》里,1919年3月27日也记了一座名四合院的买卖。白石老人的老师王湘绮,有个再传弟子叫邓镕,是民国初年的参议员,所谓“八百罗汉”之一,是有钱又有闲的阶层。邓氏后来还是名历史学家周一良的岳父。

邓镕在礼路胡同买下了一座大四合院,原主是清末的兵部尚书徐东甫,买价一万二千银元。院子里有园林,重修后,命名为“礼塔园”。所礼的塔,即万松老人塔,塔所在即砖塔胡同东口。砖塔胡同西转南,即白石老人居住过的三道栅栏,一直到抵城墙根的口袋底胡同,附近六条小胡同,都是清末红灯区,后被驱之于外城,前门大栅栏之西的八条胡同里。高阳有两三本小说都拿八大胡同为背景板,讲源流甚详。

鲁迅从八道湾宅出走,也曾租住砖塔胡同61号7个月。查鲁迅日记,离开八道湾的大四合院十余天后,就急着在城西一带“看屋”。

一九二三年八月十六日:午后李茂如、崔月川来,即同往菠萝仓一带看屋。(按:同月2日离开八道湾宅,16日即看屋,其间仅14天。)

廿二日:下午与秦姓者往西城看屋两处。

廿五日:同往贵人关看屋。(按:这处胡同,即是白石老人所居高岔拉,隔壁那小胡同鬼门关,后改此名。)

廿八日:午后同杨仲如往西单南一带看屋。

三十一日:下午同杨仲如看屋三处,皆不当意。

九月一日:上午崔月川来引至街西看屋。

十三日:下午同李慎斋往宣武门附近看屋。

十五日:下午往裘子元寓,复一同至都城隍庙街看屋。

廿日:下午潘企莘来,同至西直门内访林月波君看屋。

廿二日:上午往西北城看屋,下午往裱背胡同访齐寿山,假得泉二百。(“假”为“借”,“泉”是“钱”的通假字,鲁迅日记中习见)

廿四日:欲买前桃园屋,约李慎斋同访林月波,以改写契次序不合而散,回至南草厂又看屋两处。下午访齐寿山,还以泉二百。(按:前日记找齐寿山借银元200元,从今日还钱看,是为签订购房合同准备的定金,或者首付款。)

廿五日:午后李茂如来言屋事。

廿七日:晚李茂如来

三十日:午李茂如来

十月一日:大风,上午李茂如来,同出看屋数处。(按:十月份,北京即大风,出门不适。先生仍坚持看屋数处。)

五日:晚李慎斋来。(按:李氏是经手助鲁迅先生买屋人)

九日:季市来部,假我泉四百,即托寿山暂储。(按:季市即许寿裳,部是鲁迅先生任科长的教育部。借银元400元存齐寿山处,是为买宅作的准备。也有文献说,当年买小四合院之平均价,这笔钱也足够来。)

十日:访李慎斋,同出看屋数处。

十二日:午后往半壁斋看屋。

十四日:风。……午后往德胜门内看屋。

十六日:午后往针尖胡同看屋。

十七日:午后李慎斋来,同往四近看屋。

廿四日:午后李慎斋来,同至阜成门内看屋。

廿七日:午后杨仲和、李慎斋来,同至达子庙看屋。

三十日:午后杨仲和、李慎斋来,同至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看屋,因买定第廿一号门牌旧屋六间,议价八百,当点装修并丈量讫,付定泉十元。

十月十六日日记开始记“看屋”,到今日两个半月后买定,记“看屋”22次。所看宅全在城内西城,最南至宣武门,没有一处是东城的院子。

其后,十一月鲁迅先生办理过户,十二月二日立契。下一年一月开始翻建,五月二十五日迁入。鲁迅先生在此院子也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就只身南下,与生活了15年的北京再见了。留下母亲与原配夫人朱安仍住于此院。说“只身”,是对于家庭成员而言。1926年8月26日鲁迅乘车南下,相伴的是许广平,北京女师大的学生,“女师大风潮”中的学运领袖。

1925年鲁迅等人欢迎肖伯纳,右一为蔡元培

统计一下,鲁迅31岁入京,45岁离京居京15年,其中7年多寓居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3年8个月住周氏三兄弟买下的八道湾院子。其后兄弟失和,租住砖塔胡同9月余。最后是在阜城门内西三条的小院子居2年多。

白石老人57岁入京后,一直到95岁在京逝世。居京38年。齐白石的后裔扎根北京,跨车胡同15号,至今还住着白石老人的第四子齐良迟后代。白石老人后裔已是老北京人。

对于北京这个城市,鲁迅终究只是“北漂”者。

1 thought on “民国“北漂”的生存纪录”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