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谈:立秋

采访 | 符坚=F

策展| 孙凤=S

F:立秋节气的用图《溪山渔隐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唐伯虎。

《溪山渔隐图》引首 乾隆御笔 “渔隐”

S:立秋时节炎热尚未消解,却也凉风有信,平添了几分爽朗清气。以秋季水景入画的《溪山渔隐图》,俨然一份古代社会精英“水上休闲慢生活指南”,观之宁心畅意,正如画卷中乾隆钤印所言:“几暇怡情”,“得佳趣”。《溪山渔隐图》以设色水墨绘于绢素,湖海山岩之间有高士或泛舟访友,或品茗交谈,或凭栏眺望,或垂纶闲钓,不一而足。红枫之下、川瀑之前,更有双舟比邻,一人清流濯足、横笛而奏,一人闲散半卧、击掌相和。意境悠然淡远、宠辱偕忘,因此王宠题跋曰:“时一展玩,则心与理契,情与趣会。令日从事于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不负斯图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在许多隐居题材的诗中:

山居秋瞑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蟾宫曲·山间书事

元 吴西逸

系门前柳影兰舟,烟满吟蓑,风漾闲钩。

石上云生,山间树老,桥外霞收。

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

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

明四家中,虽则沈周苍润高古,文征明文采丰盛(高产劳模),仇英工细明艳,然而可以说,唐寅确是其中最为深刻老辣、才情超拔、涉猎宽广的。他的独创性渗透在冒仙气的《桃花庵歌》、华丽丽的《王蜀宫妓图》中,在山水画中则笔意纵横而不失精准,直追宋人之风骨肌理又别开生面。正如画卷后隔水陆治题跋:“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李成)晞古(李唐)之间。丹枫黄叶,瀑布流泉,叠渚回汀,悠然映带。诗翁野老,纵谈垂钓,使观者参物外之高踪。豁心情之纡郁,天机流动,泼泼眼底。非先生灵腕之妙。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对,能忘高山景行之想。”“溪山”题材中,如果说范宽《溪山行旅图》是高山仰止的“高远”巅峰,那么《溪山渔隐图》可说是景行行止的“平远”佳作。

溪山行旅图 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 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渔隐图》据推测为唐寅晚年所作,画中的自题诗颇耐人寻味:“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身世功名既如浮云,笑傲江湖却也真切。秋月春风、青山夕阳之中,渔樵问答、对酒当歌之际,便成为了此时此刻:

临江仙

明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溪溪山渔隐图》长卷,请横屏观赏
山渔隐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水墨
纵29.4厘米 横3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微展谈:大暑

采访 | 符坚=F
策展| 孙凤=S

F:大暑见《潇湘奇观图》,果然顿觉清爽。

S:大暑意指炎热已极,湿热交蒸,宜饮伏茶、观墨色、解溽暑、销永昼,隐逸悠游于山川之间。品赏文人墨戏的代表作“米氏云山”,此时十分恰切。《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登临其父米芾在镇江所筑的海岳庵时所写,墨色在茧纸上运化自如而少见勾勒。画面山色空濛,烟霭缥渺,雨雾苍茫,峰峦隐现,草木华滋,水墨氤氲,山形的起伏感与云气的空间运动感蔚为奇观。后纸自跋云:“此卷乃庵上所见山,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不俟驱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率性真趣,自然生发。此时最为相宜的,当属饮茶。宋徽宗《大观茶论》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在历代文人心目中,茶是山川钟灵毓秀之承载,心性精神之寄托。其形色清雅: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其滋味鲜爽:

七碗茶诗

唐 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其解酒消酲:

夜饮即事

宋 陆游

天涯久客我何堪,聊喜灯前得纵谈。

磊落金盘荐糖蟹,纤柔玉指破霜柑。

烛围宝马人将起,花堕纱巾酒正酣。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其意境幽远:

西湖春日

宋 王安国

争得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惠山茶会图 明 文徵明 纸本设色 纵21.9cm 横67cm
故宫博物院藏

若遇好水更是如获至宝,“青箬小壶冰共裹,寒灯新茗月同煎”(明 文征明《雪夜郑太吉送慧山泉》),《红楼梦》“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章节也十分精辟有趣。也可以是信手拈来的随性:“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或意味深长的绮思:“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何绍基)。

画有真趣,茶有真味,览画掩卷之余,不如一同“喫茶去”:

山泉煎茶有怀

唐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潇湘奇观图》长卷,请横屏观赏

潇湘奇观图 宋 米友仁 茧纸本水墨
纵19.8cm 横289.5cm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微展谈:小暑

采访 | 符坚=F

策展| 孙凤=S

桃源仙境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75cm 横66.7cm 天津博物馆藏

F:小暑节气观看《桃源仙境图》的确神清气爽,何不一同游赏一番。

S:因为写二十四节气人文美学随笔的缘故,今年我格外关注季候的细微变化与夏历记录时间的方式,可以说难得这样从容、细致地度过和体会光阴流转。小暑时节开始入伏,炎炎夏日即将到来,宜以恬静、澹远心态处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似乎还身处浅山而非深山之中,未免有劳思绪梦想。此时若卧游《桃源仙境图》的幽微灵秀之地,形神暂得归隐,更不失为一种洒脱的清凉销夏妙法。仇英《桃源仙境图》取北宋全景山水之宏阔构图,以高远法三层叠进,精笔丽色描绘仙境隐居之意境。画中云气缭绕,峰峦叠翠,清泉漱石,松花掩映,幽谷洞天,高士仙童,一派融冶淡然。三位白衣隐士聚坐于泉壑之间,仙袂宽舒,抚琴倚岩,侧耳静听,自在逍遥。一童子恭敬侍立,另一童子正在捧物度桥,远景亦隐约有寥寥人迹。而在更为超越尘俗的“仙境归隐”意象中,则人迹罕至,惟留空茫想象,例如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宋代魏野将此境界又做了推进:

寻隐者不遇

宋 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蓬莱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方壶)和瀛洲。在古老的仙山信仰中,这里有着更为神奇的存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白居易《长恨歌》)从麻姑、毛女、东方朔、吕洞宾到徐福寻仙、黄老之术,以及云气纹、博山炉,乃至《红楼》《西游》贯穿的仙道痕迹,从精神到物质,人们对尘俗世界之外逍遥仙境的向往始终存在。而从远古被赋予超能力的神仙到近古自主选择存在方式的隐士,由神到人的意识逐渐演化觉醒。仙境归隐主题中不变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态度从容和风神潇洒。

方壶图 明 文伯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瀛洲仙侣图 轴 明 文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微展谈:夏至

采访| 符坚=F

策展| 孙凤=S

F:夏至为什么选择马远《水图》来体现“韬光·清和”的状态?

S:“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这日北半球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达到时间的一个极致状态。极点也是临界点,阳极生阴,亢龙有悔,从而继续在变化中平衡。

夏至日作

唐 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因此,越是艳阳高照、气温蒸腾,越需要沉静清和,韬光养晦。此时观看南宋重要画家马远的《水图》,顿生清凉意境。《水图》由十二册页成卷,以水为描绘主体,笔法变化万千,曲尽水态之妙。除第一段残缺半幅无图名外,其余十一幅均有皇后杨氏题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迴波、云生苍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据考,《水图》以十二个“天之大数”寓意当时的十二州,因此这幅垂范之作更具历史价值。杨皇后精于鉴赏,题咏恰切,我们之前在“小寒”节气中提到的马远之子马麟《层叠冰绡图》,也有杨皇后题诗。若在今天,或许她会是一位很有见地的“策展人”,联想到英国凯特王妃也做策展,都是文化艺术的积极推动者呢。另外,杨皇后也“颇善丹青”,据传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的《百花图卷》即为其做婕妤时所作。

水图(局部) 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26.8cm 横20.7cm / 41.6cm 故宫博物院藏

回到水的题材,在我们的文化中可谓古往今来滔滔不绝。有时间的隐喻,譬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空间体量的认知,譬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有史诗般的开阖,譬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由物及人的比兴,譬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而豪情万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将进酒》)时而意态天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时而多情善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宋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时而怡然自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此时再看马远的十二《水图》,便又多了数重意象呼应,波光粼粼,回味无穷。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微展谈:芒种

刹那芳华 神妙难忘

采访 | 符坚=F

策展| 孙凤=S

F:芒种似乎是个格外“惜物”的节气,请谈谈你的感受。

S:芒种众花退位,籽实渐丰,是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换,及至冬天寂寥的超现实主义,一年的流转轮回便完成了。这个过程各有各的美。加缪说:“美,永远不会让任何事物——神性的或理性的——走向极端,因为它从不否决任何事物,它顾及万物,平衡暗与光明”。既然美好可以平衡暗与光明,那么我们不妨趁此芒种“适时”地颓一个,细细感受一番惜物的心情,反正颓过之后可以在夏日的繁盛中很快平复。《簪花仕女图》略带懒散情绪的婉约绮靡之风,仿佛繁华落尽之前的回眸时刻,似乎也正适合这个时节。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芒种是农事忙时,也是百花归位之时,所谓“开到荼蘼花事了”(宋,王淇《春暮游小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重彩描写了芒种闺中风俗:“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正是在此情境下,黛玉最为经典的一幕“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出现了,于是便有了那首一唱三叹的《葬花吟》:

葬花吟

清 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忧伤如此无法排解,难怪宝玉“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葬花吟》自古诗中幻化而出,却拟女儿之口吻写的尤为贴切动人,黛玉也自然而然成为芒种节气的“代言人”。我们来看看诗的原型:

代悲白头翁

唐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王蜀宫妓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24.7厘米 横63.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这首诗影响了许多后代才人,例如画这幅“莲花冠子道人衣”的美人的唐寅,便有了那首才情横溢又疏朗放旷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明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此种充满幻灭感的心绪,是这位声名飘逸却人生坎坷的六如居士的世界观写照,而“六如”正是指《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怜惜,又曾引得多少诗人愁肠寸断。例如白居易就写有《真娘墓》“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和《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佳人之冢一如花冢,教人不胜唏嘘感叹:


苏小小墓

唐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险遭焚毁,也是这种琉璃易碎、彩云易散的惋惜感。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微展谈 :小满

荠麦之有 君子之守

采访| 符坚=F

策展人| 孙凤=S

幽兰图 清 郑燮 纸本水墨 纵91.3厘米 横5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F:为何小满用图选择了郑燮的《幽兰图》?

S:“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一个“充盈·渐进”的过程,也便产生了“留白”的空间。“留白”概念存在于文人画传统中,衍化出疏朗、荒寒、空灵境界,诗无达诂,意在言外。此次“小满”节气用图,是我们所熟知的扬州八怪之郑燮郑板桥的《幽兰图》,便是“留白”这一意象空间的体现。《幽兰图》由墨笔写成,坡石疏简欹崛,略作勾勒皴擦,兰叶攒聚有致、柔韧舒展,兰花淡雅灵动,些微点缀稚竹细叶。画面浓淡相宜,疏密相生,意态天真幽远,右侧题诗点题:

转过青山又一山,
幽兰藏躲路回环。
众香国里谁能到,
容我书獃屋半间。

梅、兰、竹、菊、松,是文人传统中君子的象征,而幽兰与修竹更因其超然淡泊的隐者之风,简练“抽象”的形式感,绘画用笔的书写性而备受推崇。孔子以兰寓美德:“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屈原以兰为挚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孔子与屈原心目中的兰,在韩愈的补录诠释中融而为一:

琴操十首·猗兰操
唐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相较于幽兰超然物外的默认设置,也有诗人写出了兰的寂寥:

感遇·其二
唐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近现代的诗歌则更有一种清新活泼,亲近平和的简笔白描味道,例如胡适先生早年的一首诗《希望》,被陈贤德与张弼修改配曲,改名《兰花草》,广为传唱:

兰花草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墨竹图 宋 文同 绢本墨笔 纵131.6厘米 横10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兰竹相宜,关于竹的描摹也不胜枚举。从苏东坡充满戏谑意趣的打油诗中,我们似乎可以对应到今天所热议的“缺乏审美力是否无可救药”的话题,着实解颐:

于潜僧绿筠轩
宋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回到严肃却传神的诗文风格,以竹指代或衬托君子与淑女,皆令人信服而神往:

国风·卫风·淇奥
先秦 佚名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佳人
唐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红楼梦图咏·黛玉 清 改琦 版画

《红楼梦》中,曹公自然也将此种出尘物象赋予了“世外仙姝”林黛玉:“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下一个节气,我们这位经典女主角将正式登场,为我们讲述她的“芒种”心迹,敬请期待。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Phoenix艺游”)

微展谈:立夏

采访| 符坚=F

策展人| 孙凤=S

出水芙蓉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8厘米 横25.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F:“灵秀·隽永”的立夏节气有着怎样的人文美学?

S: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时光荏苒,转眼进入夏季节气,浅碧深红光景已逐渐换作“绿叶成荫子满枝。”(唐 杜牧《怅诗》)然则“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明人《遵生八笺》),牡丹芍药之属尚且盛放,荷花(亦称莲花、水芙蓉、芙蕖、菡萏等)也迎来花期。时光的赐予不可辜负,惟有从容应对、享受当下: 

金缕衣

唐 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独有偶,关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意象,英国骑士派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也曾在《致少女:珍惜青春》(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中写过: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Robert Herrick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The glorious lamp of heaven, the sun,  

 The higher he’s a-getting,

The sooner will his race be run,   

And nearer he’s to setting.

That age is best which is the first,  

When youth and blood are warmer;

But being spent, the worse, and worst

Times still succeed the former.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And while ye may, go marry;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You may forever tarry.

致少女:珍惜青春

罗伯特·赫里克

快采下玫瑰花蕾,

往昔如风恐难追;

(花开堪折直须折)

今日融融花语笑,

明日寂寂掺红坠。

(莫待无花空折枝)

灿灿朝霞比天灯,

载光载热朝天腾;

疾疾而行途乃远,

昏昏暮霭落九层。

年当豆蔻风华优,

精力充沛血仍稠;

韶华虚度朱颜改,

春复秋来月悠悠。

莫因娇羞惜爱怜,

趁此春光嫁少年。

等闲负了青春约,

此生难再觅良缘。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布面油画 纵101厘米 横82.5厘米 1909年 私人收藏

西方的玫瑰与中国的牡丹皆是繁复浓艳的花中之王,一个棱角分明几何理性,一个丰满圆融仪态万千,似乎正是两种文化体系的传神写照,各擅胜场。在刘禹锡的诗中,牡丹的天香国色以“妖无格”的芍药与“净少情”的芙蕖作为比兴而尤显隆重: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其实牡丹与芍药、芙蕖各领风骚、见仁见智,以花拟人、喻兴于物在诗词绘画中十分常见。《红楼梦》中便以牡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喻宝钗,以芙蓉(此处应指芙蕖)的“莫怨东风当自嗟”喻黛玉。回到我们本期的节气用图《出水芙蓉图》,卓尔不群、空灵超逸的格调,似可为夏日带来一阵轻风、一缕清芬。历代文人对荷花的吟咏描摹一直经久不衰,比如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芙蕖》中更是不厌其详: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出水芙蓉图》可谓是诗文“神遇而迹化”的视觉投射。此图画面无款,只有残印一角,裱边贴签“吴炳出水芙蓉”,学界存疑,却对南宋院体风格的谨严精妙达成共识。此件小品为团扇形制,构图悉心经营仅取一花两叶,疏密得宜、态势呼应,技法多变、运笔精微,随类赋彩、恬静清新,气韵生动、蕴藉典雅,深得宋代“极简主义”美学三昧。

这朵出水芙蓉与成千上万朵并无不同,“振本而末从,知一万毕矣”(南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然而它又是唯一的,经由画家之手定格在永恒的瞬间,灵秀隽永,遗世独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果以此图制成团扇执于佳人之手,则摇动时似有花气缥缈,遮面时仿佛形影相映,是何等的赏心悦目,浑然天成。

(内容选自公号“Phoenix 艺游”)

微展谈:谷雨

温柔敦厚 悠然淡远

采访 | 符坚=F

策展人 | 孙凤=S

五牛图(局部) 唐 韩滉
纸本设色 纵20.8厘米 横139.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F:“丰采·磊落”的关键词同时概括了谷雨节气与《五牛图》的特征,请具体谈一谈。

S:谷雨时节进入阴历意义上的人间四月天,“雨生百谷”,农事渐忙,田野间一派耕作播种的蕃盛景象。《五牛图》恰好是这种田家风俗的传神诠释与正确打开方式。画中五牛姿态各异,毛色不一,筋骨坚实,浑厚质朴,丰采昂然,神气磊落。画家技艺超绝,笔致老辣,精细入微,真切生动,曲尽其妙。我曾有幸在故宫博物院观看此画,尽管只有20.8厘米的宽度,却感到布局开阔舒展,画面随五牛的形态色彩跌宕变化,细节毕现,如闻其声,如见其神。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线条、设色、转折、向背亦可充分塑造块面体量感,且又如此温柔敦厚、悠闲淡远,令人欣然动容。

赵孟頫评价此画“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亦评道:“虽着色取相,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韩滉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据考证,《五牛图》寓指画家兄弟五人任重、勤劳、温顺、忠实的品性,亦有鼓励农耕之意。春耕虽颇为忙碌,田园之乐却使人流连忘返: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主人家总是如此热情,客人自然也盛情难却,尽享春光的轻阴与晴明:

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春雨渐浓又何妨,保持从容豁达的心境便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牛图(局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尽管百花仍在次第盛开直至芒种方休,尽管仍可沉浸于“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宋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然而见到“杨花落尽子规啼”(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未免会有伤春惜春的惆怅。郊游的邂逅或许也引出了柔肠百转的故事,春怨的情愫便挥之不去: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怨

唐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历史、地理、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伤春悲秋。每当四月时节,我便会想起在伦敦的日子。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雾都常年的阴雨连绵、薄雾愁云,泰晤士河沿岸的春光出人意料地明媚鲜妍、璀璨清澈,望不尽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子在梁间呢喃,当然也少不了攻气十足、对食物怀有莫大兴趣的海鸥与天鹅。才情绝世的林徽因那首美丽的诗中,是否也隐藏着些许伦敦的身影呢?那些闪光的字句念起来如樱花朵朵绽放,让人在整个四月都心生喜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现代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图片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Phoenix艺游”)

微展谈:清明

采访 | 符坚=F

策展人 | 孙凤=S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纵 24.8 厘米 横 528.7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F:如何通过艺术和文学理解清明节气的文化内涵?S:清明是个悲伤的节气,也是个生机勃勃的节气。这一时节的山野与城市,入世与出世,繁华与清高,千百年来经历了复杂的流变与叠加,似乎不能以概论之。

清明之“悲情”。我们从清明前的寒食说起。寒食在冬至日后的105天,源于春秋时义士介子推事迹。介子推辅佐晋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历经磨难,曾有“割股奉君”之壮举,却在重耳复国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鄙弃功名利禄隐居避世于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不出,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因而古时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清明重新钻木取火,所谓“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唐代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望江南·超然台作》)也是指寒食过后清明取新火。

介子推所坚守的,乃天下大义,因而令人深深感佩。若此被传颂的忠义之士,往往也成为诗文绘画的表现对象,例如殷商遗民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唐代王绩《野望》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抒发追慕之情。宋代李唐的《采薇图》,描绘苍藤古松之间,伯夷、叔齐采薇对话的情景,二人的神情气度跃然绢上,意味深长。许多年前,我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细细观看此图,在幽暗的展厅中面对画中伯夷的炯炯目光沉思良久,至今难忘。

采薇图 宋 李唐 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27.2厘米 横9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的题材,似乎也始终在表达甘居清寒而不失清高的气节与忠义,又例如《诗经》中的《采薇》:

小雅·采薇
先秦 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关于《采薇》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我们且不做赘述。在“寒食”与“采薇”中,一以贯之的是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宏博气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的循道无悔。

清明之“清明”。清明正值仲春与暮春之间,天朗气清、草长莺飞、芳菲无尽、吐故纳新,让人心生愉悦向往,总是要到自然中赏玩一番,方不辜负这大好时光。清明习俗中除了祭扫,还有祓禊、春浴、插柳、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等颇具游戏色彩的内容,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我们来略微看看古时的“资深玩家”们如何度过这清明时节: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蝶恋花·春景

宋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坡居士似乎被秋千上的佳人所吸引,将一首《蝶恋花》写的如此轻盈可爱。秋千的确是抒发心情、炫耀技艺的好道具。《金瓶梅》中,宋惠莲将秋千荡得出神入化、飘飘欲仙、拔得头筹,成为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清明之“世俗”。我们终于回到清明节气的用图——《清明上河图》。关于这幅名画的学术研究非常之多,观者的认知与理解也因人而异,这正体现了艺术应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清明上河图》全卷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我有幸前往观赏,在此谨分享一点直观感受。原作仅24.8厘米的宽度,仿佛形成一个微观世界,线条细如发丝却纤毫毕现,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事物的质感与细节,而528.7厘米的长度起承转合节奏分明、疏密有致,实属“致广大、尽精微”的典范,以中国传统技法所呈现的严谨写实令人叹为观止。画中所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总体上朝气蓬勃,与今天的大都会如魔都上海在气势上亦可比肩,毫不逊色。

《清明上河图》局部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常被相提并论,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两位顶级流量博主与摄影师,文字与图画互为注脚。看过画作,我们在孟元老的自序中再次感受一下汴京当年的繁胜:

宋室南渡之后,临安也逐渐形成了“东南形胜”的态势。尽管经济文化的繁荣终敌不过金戈铁马的野心,然而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所缔造的京华春梦,曾经那样真实地存在过,驰骋于外物而映入我们的眼中,融洽于内心而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选自Phoenix艺游)

微展谈:春分

游目骋怀 欣于所遇

采访 | 符坚=F

策展人 | 孙凤=S

图片

F:为什么每期只选一幅画来策展? 

S:一幅画可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可以是一个画家群体的代言、可以在我们万千人心目中产生万千个哈姆雷特或林黛玉。聚焦品读一幅画,就像精读一篇文学著作,“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上海博物馆曾专门为莫奈的一幅《睡莲》与梵高的一幅《麦田》举办过展览。许多博物馆将最重要的展品放置在展厅中央,使杰出作品的强大气场与精神价值被充分释放了出来。

清代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虽然对“一画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或许可以有一种解读:“万物归一”,窥一斑可见全豹。言为心声,画亦为心声,“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图片

F:在春分节气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可以读出哪些内容?

S:又到了春和景明的日子,物态渐次舒展融洽,无尽的风致美不胜收。今年人们减少了出行,然而春光不可辜负,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脚步,遥想一千多年前的那场水边的时尚野餐派对,是何等的绮丽奢华,又是如何的剧情反转。此图描绘唐玄宗天宝年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携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场景,画面起承转合恰到好处,人物富丽典雅、秾艳雍容,骏马信步徐行、从容不迫,意境润朗华滋、空潆清新。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唐 张萱 绢本设色
纵51.8厘米 横14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春色也太适合时尚妖娆华丽丽的茶会野餐派对了,让人联想到《爱丽丝梦游仙境》、《唐顿庄园》、《傲慢与偏见》或是英国皇家赛马会中的衣香鬓影、宝马轻裘、珍馐美味,而绘画中修拉色彩明媚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与傅抱石气韵流动的《丽人行》也仿佛遥相呼应起来。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图片来自网络
傅抱石《丽人行》局部
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虢国夫人的行进队列,她们到达游春地点曲江池之后又是怎样一番“抓马”情境,我们来通过杜甫的诗篇《丽人行》脑补一下:

丽人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原来这场豪华的“草地上的午餐”,竟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乃至影响着一个朝代的兴衰……画中那位炙手可热的C位女主虢国夫人,与其兄丞相杨国忠“不避雄狐之刺”,未免倚仗杨妃的权势熏天,有失于轻浮炫耀、恃宠而骄。杜诗铺陈华丽、极尽讽刺却不着痕迹,所以《杜诗详注》中说,“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读杜心解》也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另一首描写虢国夫人骄矜神态的诗则更为直接:

集灵台·其二

唐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人群簇拥中心的绿衣红裙者为虢国夫人,
与之并辔而行娓娓交谈的红衣绿裙者是其姊妹韩国夫人或秦国夫人

这自然归因于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而致使“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虢国夫人与其妹杨玉环一般,皆是宫斗剧情中心机深重、出奇制胜、脱颖而出的胜利者,却也是虚荣傲慢、贪而无厌、自酿其咎的执迷者,让人联想到《权力的游戏》中的瑟曦、《罗马》中的阿提娅,人性之弱点还真是古往今来,人同此情、情同此理。京剧《贵妃醉酒》中唱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欲望无限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如同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冷眼旁观:“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可叹“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曹雪芹《红楼梦》),繁华落尽终归于平淡天真。

看开了,便释然,春分时节,一面接地气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一面形而上地“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跟从王羲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于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选自公号“Phoenix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