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的小三:古生物化石油画

编注:艺术家张国刚兴趣广泛,用他自己的话说,“玩心有些重”,比如他对三叶虫化石好奇,并把它们“玩”入了自己的油画创作。今天刊发的这个系列,作品图片及文字由画家本人提供并授权。

张国刚 | 古生物化石油画系列

张国刚 |绘

我爱的小三们,120x90cm,2013,布面油画

寻找奥陶纪的“小三”

张国刚:

奥陶纪是小三的世界,此小三非彼小三,是古生物爱好者对三叶虫的爱称,每位小三爱好者都对奥陶纪魂牵梦绕,我也不例外,大的,小的,肥的,瘦的,俊的,丑的,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在那个时期都曾经存在过。

这几年关于她们的学术书籍我是爱不释手,但凡能搜集到的,都被我不知翻了多少遍,而能够自己在野外寻找到她们则是我一直以来准备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借着亿万年地球艺术的遗存,我试探着自己的心迹,靓丽炫目漂亮的色彩,难以掩饰残酷孤寂的宿命,一切如此清晰又如此缥缈,看透了又似看不透,借着它们的身影,我还会坚持着探寻我想知道的本源。

《浮云29号》,60x50cm,2012,布面油画

古生物系列,原名“浮云系列”,其实是一种“警示与反思”,不合时宜的声音需要用矫情奇异的表象加以修饰。

我对自己的解读:既是对现实的一种不彻底的逃避,又是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是游离在个人世界的一种绥靖状态。

空明—赤潮,50x40cm,2016

自我审视:解读张国刚的画

雷祺发 |文

与艺术家张国刚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发现,他对骨灰级化石的狂热不是一般的程度,以至于感染不少身边的亲朋好友。对于这份热爱,张国刚并不仅仅局限于采掘与保存,相反还会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不论是油画、水彩,还是水墨、陶瓷,都有着不少的创作数量。

为此,艺术家张国刚如是说:“化石标本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我喜欢将它们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变卖化石无疑是对它的玷污。”对于这些艺术创作领域,张国刚始终基于个人内心气质,不慕时尚,不忘初心,坚守自我与视觉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表达。

我的地质年代 2,150x150cm,2013,布面油画

而这一现实环境,当然是他从2007年至今先后实地走入浙江、江西、四川、河南、湖南、山西等7个省份采集骨灰级化石标本的真实写照。也许,对于这份狂热,很多人不会很理解,但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张国刚由此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且与他人的艺术创作面貌分外鲜明。

我爱的小三们 2,100x70cm,2014,布面油画

当我在梳理张国刚的艺术创作路径之时,不难发现,他在2008年之前的油画创作,弥漫更多的是一种躁动情绪,作品充满不安感。既有寻找个人语言的心理诉求,也有对现实遭遇的视觉回应。而这时,反而是骨灰级化石给了他心灵的慰藉与精神遨游。

2008年至2010年,走向观众的视野的是一批以骨灰级化石为题材的油画作品,面对四五亿年的骨灰级化石,透露出来的独具特色的原始美感彻底弥补了艺术家张国刚的内心期盼与情感诉求。

完成方舟—过去现在未来

比如这时期的《方舟》系列、《浮云》系列作品,无论对色彩的迷恋,还是对原始造型的感喟,亦或是对大自然与人类历史的诘问,都能从中见显艺术家张国刚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是他对自我的审问。

浮云8号,110x40cm2010,布面油画

正如艺术家张国刚自己说的:“借着亿万年地球艺术的遗存,我试探着自己的心迹,靓丽炫目漂亮的色彩,难以掩饰残酷孤寂的宿命,一切如此清晰又如此缥缈,看透了又似看不透,借着它们的身影,我还会坚持着探寻我想知道的本源。”

可见,艺术家张国刚并不仅仅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以物为载体拷问过去,同时也拷问当下包括艺术家个体自身。难能可贵的是,张国刚选择深挖这口井的同时,其艺术创作想法也越来越开放。

浪潮之上的浮云,50x40cm,2016

对于油画创作,张国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深究与探索。特别是近两三年的油画作品,相比以往明显有不少的变化。作品画面不再局限于零星的骨灰级化石,而是以地质层进行解剖式的创作,基于多年以来的地质层面解读,不同地层存在不同化石品类,考究地层年代的同时,也不失掉油彩艺术创作的特点。

我的地质年代 1,150x150cm2013,布面油画

譬如,2013年创作的《我的地质年代》系列作品,不同的地层置入属于该地层的化石,如果没有专门研究这块的特点,就没有这么清晰到位。这个系列的作品,不仅注重画面的书写性,也植入艺术家的观念表达。整个画面,其实是通过一层一层交错,从中产生一种运动感。面对流动的线条与块面,并不是艺术家刻意为之,而是艺术家在塑造画面对应之中,应然而生,使之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可以想见,艺术家张国刚的目的不在于画面的写实对照,而是藉此希望这一秩序感可以被人感知到是一种大自然历史的折射,从中反思从过去走来的当下人类个体行为产生的正反效应。

赤潮,40x40cm,2016

除了《我的地质年代》系列作品之外,2014年创作的《我爱的圈圈们》、《我爱的小三们》等系列作品,以及2016年最新的《空明》系列、《赤潮》系列,呈现出来的视觉路径,具有认知一致性。但同时,各个系列作品又有不同的变化。前者并不在意创作对象的色彩倾向,后者则有意注重画面的色彩渐变与秩序之间的关系。这也可能是基于对象的不同,艺术家主动作出的选择。但整个基调,二者差别不大。另外,后者表现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骨灰级化石,而是以海浪为主,骨灰级化石的植入则是基于画面本身的需要,与前者的画面追求明显比较不同。这是艺术家由内向外拓展画面表达的体现,不存在之间的割裂。如果说,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意象观念表达方式,那么后者无疑具有半抽象性意味。

我们12号,110x90cm,2011,布面油画

张国刚曾如此说道:“我比较喜欢意象派,既有主观情感的表达,又能够记录现实的形象。”对于半抽象性的画面视觉诉求,艺术家张国刚已经开始进入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之中。在这里,笔者为什么更愿意使用“半抽象”一词,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张国刚的作品创作,可以植入更多一些抽象的元素。因为记录现实的形象不再是今天绘画的核心问题,如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绘画图式语言才是张国刚即将面对解决的问题。

浮云13号,110x40cm,2011,布面油画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