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陶瓷工艺为中国器物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汝瓷即是中国名瓷之一。本期的艺术栏目介绍汝瓷的历史传承与现今的发展。以下埴道品牌汝瓷作品图片及文字由陶艺设计师本人提供并授权。

李文红
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始烧于唐朝中期,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盛名达于北宋徽宗时期,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 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它的珍贵。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

汝窑烧制的汝瓷因其绝妙的色泽、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似玉、非玉、而胜玉”,到达中国瓷器的巅峰,成为中国瓷器中的无价之宝。汝瓷写下了中国陶瓷史上最美的一页,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真品已不足百件,一般认为仅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7件,其它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由私人收藏的约10件。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高出拍卖前估值底价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关于汝瓷的来源有个美好的传说: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一时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出了令宋徽宗满意的天青色。而天青色釉也就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传说的美好深深打动了我,一直深爱陶瓷艺术并执着于传承的我,盼望着亲眼看看宋徽宗梦里的天青色有多美的。2003年,我参观了故宫博物馆,看到汝瓷的一霎那,我的心猛然颤抖了,我知道这就是我喜欢的,我想要的东西。那瓷不像一般的瓷,更像是一块玉。它的色泽像浑然天成的和田玉,呈现着半通透的光泽,似乎能感觉到光波在微微流转,“似玉非玉而胜似玉”。 当时我手上正好带着玉手镯,我轻轻地转动手镯,让玉镯的光影和汝瓷瓷片的光影交相辉映,当两个光影重叠的瞬间,我的心狂跳不止。

这个生命中注定的不期而遇,令我在不到一分钟的瞬间做出了决定:我要做汝瓷,做最好的汝瓷!从此,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制瓷轨迹。我对汝瓷更加关注和敏感,开始了我汝瓷梦的追逐。

然而,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岁月不仅吞没了汝窑,也吞没了那些关于汝瓷的记载,如今只能推断出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作品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虽然宋徽宗亡了国,宋代也随着时间的长流灭亡了,但是汝窑的光彩一直为后世人们传颂,北宋以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想恢复汝窑的光彩,一直研究模仿,尝试过复烧汝瓷,但没有一次获得成功。由此,我更明白,做汝瓷,没有任何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参照和模仿。

宋人周辉在其《清波杂志》中指出: 汝瓷以釉取胜,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通过对现有汝瓷相关资料的仔细研读,我决定首先从研究釉开始。跑遍了老厂卖釉的每家店,也没有找到汝釉,只遇到两个略微知道一点的人,听他们描述:汝釉不止神奇,更难寻配方。既然汝釉在景德镇无人能做,只能自己去研究。于是去各种新旧书市的书堆里翻看,找资料,自己揣摩,研磨原料,配置,这样反复试烧了两年,各种试片有几大箱,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配釉头绪。

没有实物,就去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探访做古董的专家,并去鬼市寻找。冬天要凌晨4点多出发去鬼市,借助昏暗的灯光和手电,看各个朝代的碎片和古瓷,也买了不少残片,时间久了熟悉了,才知道很多是假的。

直到有一天,一个贩子把一片天青色的残片交给我,当时就似找到了宝藏一般,欣喜若狂,心跳加快,直觉告诉我,这是汝瓷的真正残片。梦里寻它千百度…… 小心地包好,回家后洗得干干净净,反复地看,看截面胎的色,釉的色:雨过天青云破处,是那么干净,清透。再找出自己的试片,对照之后,决定去汝瓷的发源地——汝州。

在多次造访河南汝州后,我才知道汝窑原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于是又去了那里,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通过扎根于汝瓷的故乡,更多地了解宋汝瓷。这期间我又买来当时全球汝瓷做得最好的晓芳窑的成品来比较和研究,使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和制作工艺有了突破性进展。

历时15年,在汲取了宋、清汝瓷优点的基础上,我于2016年成功做出自己的汝瓷——文红汝瓷,并创立了“埴道”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