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今天刊出虚拟画展《左邻右舍》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同时刊载李微整理的师生对话,谈及这组风俗油画,以及画家的绘画理念与实践。
左邻右舍之三:市井风俗油画展
绘画及文字:顾文澜


将辛辛苦苦积攒的五千元投入股市,谁知碰上了熊市,血本无归,痛心疾首。


七十年代的恋爱。拘谨、羞涩,不管内心是如何的炽热,缓慢的过程有着美好的滋味,不像现在的一切都快捷,刚认识就接吻,接着……,快餐可饱肚子,但留下什么回味。

经不起折腾,小人物早已麻木,但他们曾经年轻,也有过峥嵘岁月,文革时还是学生,虽然盲目,但政治热情是那么的高涨。串联到首都,在天安门前留个影是必须的。

借侄儿单位的照相机,带上地摊上买的望远镜,我们也去游一把。

要建商品房,旧城改造被拆迁,工期紧,天寒地冻也要搬,小小市民得顾大局,尽管心里很憋屈。

没有卫生间,做饭、睡觉、孩子做功课,一家三口蜗居在十几平米的屋子里,慢慢也习惯了。

老板离世,儿子远在广东打工,养只猫做伴,生下一大窝小猫,“大咪到我身上来,小咪不要叫,五咪下来,莫把开水瓶打翻了”。有了猫冬天不冷。
与顾文澜老师对话
文字整理 | 李微
顾文澜老师是我尊敬的绘画老师,多年前曾在第一届青少年宫美术培训班为学员讲授了美术理论知识,深受学员的敬爱,现已桃李满园。顾老师今年75岁,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家,他独行特立,博学多才,思维深刻,不为名困,不为利狱,几十年间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
今年初,笔者和几位青少年宫美术培训班的老同学相邀一起来到顾老师家里登门拜访,受到顾老师的香茶、咖啡等热情款待。顾老师家里装修简陋,却挂满了油画、国画及书法作品,极具个性的画风让我们大饱眼福。
顾老师非常健谈,从老子哲学谈到西方哲学,从扬州八怪到马蒂斯等等,思维丰富,无所不谈,让人“大开耳界”。带着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顾老师艺术思想和艺术道路的好奇心,我们纷纷向顾老师请教了一些问题。
我们: 您的艺术道路是似乎是弯弯曲曲的,您的绘画历史风格好像包含了西方、东方、俄罗斯、德、法、意大利、古典、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等诸多风格,最近您还有现代装置艺术的构想,这是否有悖于个人风格和个人符号的体现。
顾老师:探索、完善是我行艺的宗旨。国画界有一说法“结壳”,意即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符号,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是阶段的结晶,但也容易形成固化,必须要有勇气再去寻找新的制高点,不要因为受到恭维而自喜、自封,没有一个画家的画是绝对完美的,所以还得继续探索,不停地完善。
我们: 您在读艺术学院时,写实能力出类拔萃,但却挑剔俄罗斯教学法,自行其是,画几十年以后人们才开始画的新潮——意象绘画,好像还遭到了学院权威的批判。
顾老师:是的,院长对我这个小毛头说:“在我这里就得按我的规矩来,法国那个马蒂斯来我这里我打他不及格。” 我就是这样的人,只想搞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绘画、前卫艺术都探索过,目的是对艺术内涵作不断的探索。
我们: 艺术家就是要有反叛精神,才能创造出不拘一格、风格迥异的一流作品。您又是如何回归到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呢?
顾老师:这源于两种感受,一是开放后的美术界,前卫及现代艺术喧嚣尘上,有泛滥成灾之势,似乎“不现代就不艺术”,就像艺评家黎宪庭说的“尽是伪艺术家”,韩国当代重要的艺术家金兑庭先生也提到这个问题:“在中国当代我们看到的,重要的精神统统变成不重要的东西,不重要的反而变成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在北京798、宋庄等地方,很难看到真正的艺术。”金兑庭先生的话切中了中国当前绘画中急功近利现象的要害, 这的确令人反感,实在不愿“同流合污”。第二种感受是,见到大街小巷的滚滚红尘中来来往往的小市民,或无聊或急匆匆,他们面容猥琐、世俗、粗鄙,但十分生动,印象深刻。何况,我六岁随父从安徽来到武汉,几十年喝的长江水,过早吃热干面、米粑,穿过江城无数的大街小巷,极其熟悉武汉人的面孔,最终激发了我的灵感,迸发了我画《左邻右舍》的激情。当然,用一种大众看得懂的语言更适合这种题材的表述。
我们: 终于让我们明白了您说的体验派与表现派的区别。
顾老师:只在形式上做功夫不行,与画境或画内人物共呼吸不容易。武汉养育了我,又给了我无尽的素材,画不完呀!我不喜欢跑到西藏、新疆等很远的地方画那些并不熟悉的面孔,异族的服饰,猎奇表象的东西,对此我不以为然。
我们: 您说画《左邻右舍》对小市民有一个认识的转化过程,具体指的是什么?
顾老师:是的,最初只是在外在特征上寻找表现,经过特地深入地接触他们这个“族群”,有工人、农民工、拿补差的人、退休的、下岗的,他们收入不宽裕,但为生存去工作,闲时为了快活去打麻将,带彩不大,玩的是心情。婚丧嫁娶要热闹,喝散酒还要行酒令,虽然平平庸庸,平平俗俗,但有滋有味地过日子,即使低档次也得有模有样,形式感不能少。市民们有几分麻木,但绝无大的焦躁,无奈之中选择的乐观态度让我敬佩他们。
我们:你在解剖小市民生存的内涵。
顾老师:社会生活是立体的,各个阶层有各自的模样。新闻媒体关心的是政要、影视、体育明星、商业大鳄等,我喜欢去关注和表现这些灰色人群,这也许因个人情结所致吧。
我们:是的,风俗人物画有日本的浮世绘,哥伦比亚有博泰罗,荷兰十六世纪有勃鲁盖尔,他们都是以平凡劳动者,下层人士为对象,为苍生塑像的善良画家,您也是这样的选择啊。
顾老师:莫把我拉高了,画画是兴趣所致。
我们:您的艺术手法也蛮有个性,我们称之为“漫油画”。
顾老师:在形象上,小市民少有帅男靓女和影视明星那样的漂亮,也没有部队战士那样的伟岸和雄壮。歪瓜瘪枣的小市民如何去表现,我动了一番脑筋,美学中距离产生美给我引路,漫画的借鉴,夸张的造型,头大、小身子!是的,就这么去表现。画中四个人物,一瘦一胖两个男人,一个对眼和一个很嗲的女人,让他们在各个场景中出现,如喜剧小品般再现他们的生活。
我们:有味!有味!您的造型、色彩及绘画艺术把握能力极强。几十年的磨练,表现得心应手,画的生动有趣。顾老师,最后请教您,已近七十五岁的老龄,您对时尚还关心吧。
顾老师:时,即当时,新的;尚,新且潮流的事物。希腊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除却变化,天地间别无永恒之物。人类追求美,便有了美学,由此界定了美学概念,但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的丑学被引进到我国,即刻成为了美术界新的时尚,一反徐悲鸿主导的写实画派——一种公式化的写实。观大街上路人的服饰更是新潮迭起,曾经的小裤脚更换成大裤脚,西装裤更换成牛仔裤,牛仔裤要磨破成乞丐裤。时尚并非是永恒的,会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变换,但人类就只有那么多套路,换来变去只是轮回中加点新花样,当新潮变得不新了,又去搜寻历史中的沉淀物,就像人前进到了一定的时期会自然萌发一种怀旧感,这并非倒退,而是一种反思,反思过去的经典。历史的经典能载入史册,成为永恒的经典,而这个经典经历了文化运动的轮回,人们在轮回中去变异,在变异中去思索,思索过后更多的是反思。绘画从古典、写实主义变为当代,如果“当代”缺乏了内涵,便有“跟风”、“急功近利”之嫌,这种艺术思想很容易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腻之,当缺乏底蕴的“现代艺术”失去了新鲜感时,人们会去寻求一种“看得真切”、“感受到位”的视觉艺术,于是,新写实、新现实主义会以一副“实实在在”的面貌去满足人类日益挑剔的眼光,反观我那笨拙的绘画,如果从素材来源到表现形式都和作品的内容达到了一致,如果引起了观者的共鸣,也应该算作一种时尚吧。
我们:说的精辟!顾老师您怎么没办画展?您的这些作品没办画展真可惜了。
顾老师沉思了一会说道:“办画展太累了”…… ( 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顾老师默默无闻地坚持了几十年的绘画,的确发自于一种个人的喜爱、一种陶冶个人情操和提升自己艺术修养的自我抒发方式,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