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学区主管致信声援香槟华人社区

Message of Support from Dr. Susan Zola for our CU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As a school leader, I am deeply saddened by the hurtful and tragic events in Atlanta earlier this month as well as the disturbing trend of increased hate, bias,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members of AAPI communities across the nation. This is unacceptable and I want to make sure our AAPI students and families understand that such behavior will not be tolerated in Champaign Unit 4 Schools.

In June 2020, our Board of Education passed a landmark Resolution decrying racism as a public health crisis and mandating that the District work toward dismantling harmful and hurtful systemic racism. Unfortunately, these recent events serve as important reminders for why this must remain at the forefront of our work as educators and push us to stand resolved to strengthen our work around racial justice.

I want our AAPI students and families to know that we see you, hear you, and value you. I ask those in our Unit 4 family from other backgrounds to stand with me as supportive allies. Additionally, I want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outside the District who seek to raise awarenes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our AAPI friends and neighbors to know that we also stand in solidarity with you.

I believe the rich diversity of our students, staff, and families is our greatest strength and want to reiterate that hate has no place in Unit 4! If you have concerns about something happening in our schools, please reach out to a building or District administrator. It will continue to be my expectation that we work together to empower each of our learners to thrive in a diverse and changing world.

With Sadness and Resolve,

Dr. Susan Zola
Superintendent
Unit 4 Schools

http://www.champaignschools.org

香槟第四学区学监苏珊•佐拉博士 致香槟-厄巴纳华裔社区的声援信

作为学区领导人,对于本月初发生在亚特兰大的伤人的悲剧,以及全美日益增加的针对亚太裔的仇恨、偏见与歧视,我感到非常的悲哀。

这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我想让全体亚太裔学生和家长知道,这种行为在香槟第四学区是坚决不被容忍的。

2020年6月,我们的教育委员会通过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决议,将种族主义定为公共健康危机,并加以谴责。我们还要求整个学区瓦解有害且伤人的系统性种族歧视。但是很不幸,最近发生的事件又提醒了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放到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第一线,并坚决地加强争取种族公平的工作。

我想告知亚太裔学生和家长。我们对你们是关注的,也是珍惜的,我们愿意倾听你们的声音。我请求我们第四学区的全体其他族裔学生和家长,同我站在一起。同时,在校区之外有个人和团体进行反仇恨事件曝光和反对歧视亚太裔活动,我想让你们知道,我们坚决与你们站在一起,是你们的盟友。

我们学区拥有多元化的学生、教职人员和家长,我相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强项。我要重申,我们第四学区坚决不容忍仇恨!如果学区里有让您担忧的事情发生,请立即给各校各楼或者校区管理员报告联系。

我期望着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元和变化的世界里能够顺利成长。

我怀着悲哀和坚决的心情,特此致意。

香槟第四学区学监 苏珊•佐拉博士

如何和孩子讨论社会问题

文 | 大壮小美妈

关于社会问题,比如美国种族问题,如何和孩子进行既有心又有脑的讨论和交流?今天突然想写写这个话题,有三个原因:

1. 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对于华裔孩子来说,我觉得在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甚至举足轻重的。数学再好,科学再牛,写作文笔再优美,对于社会问题和价值观上想不清楚,成绩再好的人也可能在阴沟里翻船,或者在做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被带沟里去。而且美国大多数人关心社会问题也讨论政治,这是必不可少的公民教育。

2. 这是华裔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块,或者说最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或者如何引导孩子在这方面成长的。学校教的社会学,就如美国老师教的数学一样,难免有偏颇,也不能保证清晰的逻辑思维。家庭沟通不可缺失。如果家庭中不讨论,家长和孩子之间会缺失一大块有意义的交流,孩子年龄越大,鸿沟越大。

3. 我自己的本科正好是政治学,(只不过在北大学了四年的国际政治之后,发现此政治非彼政治,不好玩,所以转专业改行儿了)。有老底儿有兴趣,也一直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所以借这篇文章回归一下老本行。

需要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不想为了给哪边拉票,也不想强卖某种价值观,纯属讨论跟孩子交流时可以有哪些切入点,可以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既尊重对方的想法,又能进行有深度有意义的交流。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理性思维,在学校和同学中既能坚持独立思考,又能有效跟别人沟通。

我自己不想单纯地凭族裔、国家、政党、信仰、经济利益站队。中华文化里的 “仁智礼信义”,以及圣经中的那句“whatever is true, whatever is noble, whatever is right, whatever is pure, whatever is lovely, whatever is admirable” ,这是我希望自己和小朋友们追寻的价值。

所以,这里讨论的重点是:

  • 跟孩子交流时可以有哪些切入点;
  • 在讨论中如何尊重孩子的想法,避免单向灌输家长的观点;
  • 引导有深度有理性思维的交流;
  • 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 培养孩子就社会话题跟别人平和有理地交流。

方法分四步:

  • 对于一件事一个行动一个政策,分清楚其目的,方法,和结果;
  • 讨论可能达到目的多种方法;
  • 通过列举利弊,寻找证据,理清代价来分析某个方法的可行性;
  • 用质化和量化的信息尽量展现事件客观全面的状况。

具体内容下面说。

有心 vs 有脑

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流行丘吉尔的这么一句话 : “如果你二十岁的时候不是自由派(liberal),那你就是没心;如果你四十岁的时候不是保守派(conservative), 那你就是没脑子。”

因为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和中文字面的意思其实很不搭,所以这里简单解说一下。

自由派(liberal)主要是左派思想,偏社会主义的均贫富,希望通过政府调节缩小贫富差距。所以也支持政府采取措施和制定法规去额外帮助处于劣势的人群。

保守派(conservative )主要是右派思想,偏自由市场经济,希望政府减少对市场干预和限制制定有倾斜性原则的法规,通过自由市场给予个人相应的反馈(工资,地位等等)。

所以丘吉尔这句话,就是说年轻人更容易对社会充满理想,向往人人平等贫富均分的美好社会,这是有心。而到了中年,经历过工作家庭社会生活的洗礼,会看到社会中现实理性的一面,以及各人在各方面需要自己承担的经济工作家庭的种种责任,所以更趋向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寄希望于政府做救世主,这叫有脑

看看美国民主党(自由派/liberal)和共和党(保守派/conservative)的年龄分布,似乎这个年龄分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所以说家里的孩子偏理想主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年轻人充满理想和希望,社会才有希望和进步的动力。

但是,理想和理性必然要对立么?有心和有脑子只能二选一么?

我们不反对孩子有爱,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有爱,但是要让爱和理性共存

就拿长期以来讨论最激烈矛盾最尖锐的种族问题来说。最近因为George Floyd 被暴警杀害,引发了对非裔生存状况的关注。长期以来,非裔在经济、教育、工作、健康、犯罪等等各方面都处于美国社会底层, 这个事实无可否认。从这一点来说,绝对是劣势群体,需要额外的帮助,也无可厚非。这是有心。

那么咱们再看看近几十年针对这些问题,政府的帮助措施,

  • 经济:提供针对低收入和单亲妈妈的多方面的经济救助;
  • 工作:提高最低工资(黑人从事低收入工作的比例较高),鼓励/要求一定规模公司聘请少数裔员工(特别是非裔和墨西哥裔)
  • 教育:通过AA平权制度,保证不同族裔的大学入学率
  • 犯罪率和医疗保险:没有特别长期的政策。

无疑,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帮助非裔从劣势中站起来,是好意。但是为什么实施了这么多年,情况却没怎么好转?

有人的解释是有心人不够多,有心的政策不够多,所以没效果。有心人,有心的政策多不多,这是个量的问题,即使不够,至少也能有点点进步吧?但是如果没进步,甚至有些方面的种族之间差距更大了,那好像就不能用有心的量来解释了。

想解决问题,光有心是不够的。该轮到脑子上场了。

区分目的,方法,和结果

这三个词的定义如下

目的:为什么去做

方法:如何去做

结果:做了的后果

举个例子:

目的:妈妈想让孩子成绩好,以后找个好工作。

方法:给孩子报了一堆课后班竞赛班,天天从早到晚盯着做题,不让玩,不让参加其它活动。

结果:孩子抑郁。

妈妈的目的好么?好

好目的等于好方法么?不一定

好目的等于好结果么?  不等于

可以用坏结果去否定妈妈的好目的么?不可以

这三个词,概念清晰,词义完全不同,没人不理解。

但是在讨论社会问题中,却经常会被非常神奇地混为一谈。

咱们回到帮助非裔的问题上来,来看一个相关政策:

Affirmative Action (AA)大学平权入学

指的是给非裔学生一定比例的名额进入大学。

这个翻来覆去讨论过的问题,往往停留在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是哈佛大学录取的本科生的SAT成绩分布图(全美绝大多数其他大学的录取学生SAT成绩分布都差不多这个形状)。可以看到,大学录取的非裔分数远远低于亚裔和白人。

于是很多亚裔家长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小孩那么努力,家长也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辅导孩子,结果即使小孩的分数比很多被录取的非裔高,也仍然没被录取,太不公平了。

这种观点也自然传到了自己孩子耳朵里。于是出现了不少那个耶鲁大学华裔女生那篇文章里说的情况,理想主义的亚裔孩子批评爸妈的功利自私,觉得自己有爱心,宁愿牺牲分数上的公平,换取非裔更多的教育机会。

好,我们承认她有心,也不否认她的目的:为非裔争取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里我们先不讨论是不是对亚裔公平,只关注“提升非裔教育机会”这个目的)

我们纯讨论这个政策:

给非裔学生一定比例的名额进入大学,即使他们的成绩不如其他族裔的学生。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来看看这个政策实施的结果:

大学本科六年内的毕业率(包括转学的情况)

由图可见亚裔的毕业率(蓝色+橙色)最高,63.2%;白人62%;非裔38%。所有被大学录取的非裔学生,只有不到40%能毕业。剩下的那60%非裔录取生没有大学文凭。

不少人在想到大学录取和毕业这两件事的时候,很容易只考虑到某个非裔学生:

被A学校录取 vs. 不被A 学校录取,

从A学校毕业 vs. 不能从A学校毕业。

而忽视了其它的可能,比如:

被A学校录取 vs. 被B学校录取

不能从A学校毕业 vs. 从B学校毕业。

在宽入紧出的美国大学教育系统里,SAT ACT这种录取考试成绩,并不仅仅是一个录取通知单,而是预测该学生是否能承受该大学的教学要求,顺利毕业的最有效的预测值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会为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开设高中内容的补课(就是那种大学课程物理101,化学101也跟不上的,需要额外补课),参加这些额外补课课程的绝大多数都是非裔和墨西哥裔。即使这些课程有些效果,这些需要额外帮助的非裔学生也是在很多学科都面临更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正是因为他们被推进了与自己能力不相匹配的学校。

一个被分数预测为可能从B学校毕业的学生,被好心推进了难度更大的A学校,得到A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代表了她/他大学毕业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了,并且被彻底剥夺了从B学校毕业的机会。

如果对一个族裔的学生来说,如果一个分值群里都有20%的学生被人为推进了毕业难度更高的大学,而这20%的人里,很可能只有10%能顺利毕业。那么这个族裔整体的大学毕业率实际上是会因为这个平权政策被降低了的。

这个平权政策的目的是好的么?是

好的目的等同于好的方法么?似乎不是

好的目的等同于好的结果么?肯定不是

在平时的政治辩论中,最常见的逻辑错误为:

目的=结果,不支持方法=不支持目的

争论起来就是“AA平权是为了让非裔进入更好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果你不支持AA平权(方法),就是不支持帮助非裔(目的),所以你是坏人”。

如果平时在家里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对于一个政策或者一个行动,多注意区分它的目的、方式和结果,分析一下大家的分歧究竟是在哪儿,可能会发现其实目的的分歧并不那么多,分歧更多的不同是在于达到目的的方式。

这是有心有脑的第一步。接下来,第二步。

寻求多种解决方法

一旦能区分目的和方式,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到:尝试去达到目的的方法肯定不只一个。家长和孩子之间一个很有意思的沟通点,就是找一个问题,然后讨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继续用非裔的最常被提及的不平等问题做例子。

非裔的种族问题一大根源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因为美国按居住区划分学区,学区资金主要依靠本区的房地产税,所以穷区的房地产税收少,学校得到的资金就少。加上学生背景也更多是低收入,家长没时间/精力/能力辅导,所以学生起点低,难教,也很难吸引到好老师。这个钱少+好老师少+课外活动少的状况,大大降低了黑人区中小学的教学水平。这是事实。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不难理解,在和孩子讨论种族问题,黑人教育资源问题的时候,这是个很好的探讨话题。咱们家长和孩子一起想想都有哪些方法可能改善这个问题。可以脑洞打开,随便聊,鼓励孩子想办法,也可以列举一下现在已经在实行或者被建议的方法,比如:

  • 学校资金由州里统一发配,所有学区的学校资金统一标准;
  • 每个学生发一张入学券,可以凭券跨区,自由选择学校入学;
  • 按成绩申请和跨区录取学校;
  • 抽签决定跨区录取;
  • 实行老师轮换制,每个老师在不同区不同学校里轮换教学,每1-3年换一次,平均教师水平;
  • 州里额外拨款给弱势学区的老师加奖金,提高工资;
  • 学校一帮一互助;

想出来那么多方法,就可以进行第三步了。

反正就是尽管脑洞打开继续想,这是用脑的第二步,不把目的和某一种方法捆绑在一起。

分析方法/政策的可行性

即使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方法不一样,肯定还得吵。

怎么理性地交流和探讨不同的方法优劣呢?

一. 列出出每个方法利弊

每一件事,每一个政策,肯定会有利有弊。

利弊的强弱可能不同,作用的对象可能不同,发生的时间可能不同,但是肯定不会只有利或者只有弊。无一例外。一旦哪件事哪个政策被宣传得百利而无一害的时候,脑子里就该敲警钟了。

比如说,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救助政策,直接的利处就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可以相对提高,特别是有小孩的单亲妈妈们,在没时间没精力工作糊口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特别是能给小朋友提供所需的饮食和居住条件。

但是有没有弊处呢?

  • 会不会因为减轻了十几岁单亲妈妈抚养孩子的难度,让年轻非裔女性不用担心非婚生子带来的困难,使得这个现象更普遍了?
  • 会不会因为经济上的救助,让单亲妈妈有能力负担男朋友(多为非裔)的经济开销,从而减少了非裔男性工作的动力?
  • 会不会因为政府的长期救助项目,让单亲妈妈觉得政府应该承担孩子养育的责任,而不是自己?因此放松对孩子的管教?

再说最低工资(minimum wage)。

这个政策的利处已经被宣传了几十年,就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方法很直接,政府直接出面规定最低时薪,随着最低时薪的增加,做这份工作的收入肯定就增加了。

那么有没有弊处呢?

  • 工资升高,门槛不变的情况下,竞争这个职位的人会不会增加?
  • 在申请职位的人增加的情况下,处于劣势的是谁?
  • 那些学历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是不是更难找工作了?
  • 初级工种人力工资的增加,会不会加大雇主用机械代替人工的动力?更减少了初级工种的工作机会?
  • 学历低工作经验少的人难以找到入门级别的工作,是不是更失去了积累工作经验和晋升深造的机会?

当然,提出弊处不代表就要否认一个方法的可行性。但是为了让孩子能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就不能因为个人的情绪或者偏好去无视某些利弊的客观存在。把一个做法的利弊都尽量列出来了,才可以方便梳理判断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二. 找到证据

利弊列举出来了,如何判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不可否认,个人的价值观在这方面的权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某个目的,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取向,觉得弊处不值一提;也可能觉得副作用大于药效。

方法的利弊可以争论,但是实施方法后的结果是有客观数据可查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上网找相关的数据,或者相关研究。Google一下关键词就能找到。

比如之前说的关于最低工资的效应。

最近就有研究表明,提高了最低工资后,因为要出更高的薪金,雇主更愿意用同样的薪酬聘请更高技术的员工,所以这个政策反而减少了相关低技术工作的需求的总工时。即使算上增长的时薪,雇主在低技术工作上给出的总工资反而减少了。

等于说,用提高了的最低时薪,砸了一部分低技术工作人员的饭碗。提高了这部分人的失业率。

这真的达到了政策初始的 “为了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的目的么?

三. 分析政策实施的代价

虽然我们时不时会听到“不惜一切代价”的说法,实际上没有任何事是真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只在于代价有多大而已。

过于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容易忽略行为的代价,或者说混淆free of charge和free of cost

比如说,为了改善非裔的医疗状况,解决部分非裔没有/买不起医疗保险的问题,最常见的提议就是全民免费医疗。逻辑很简单,他们买不起,那就免费给咯,多美好。

任何一项服务,一个物品,都可以免费给予需要的人,这个没错。但是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我们需要跟孩子讨论这项服务,这个物品的实际花费(cost)是多少,如果免费给人,这些花费都由谁承担。

这类讨论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始,比如学校,比如图书馆。我们家的小朋友也曾经以为公立学校免费,图书馆借书免费,就真的是没人需要给钱。家长可以简单地问问:

孩子就不难理解这些所谓的免费东西,其实就跟家里买的东西一样,都需要有人买单的。至于和孩子讨论谁应该为什么买单,为谁买单,肯定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 老师的工资哪里来啊?
  • 学校的水电费谁出啊?
  • 图书馆的书哪里来的啊?

分析每件事的利弊,找到支持的证据,了解其中的代价,这是第三步。

质化和量化信息的区别

说实话,家庭讨论并不是最难引导的。难度最大的是跟孩子一起讨论和分析外界的新闻和消息,特别是电视上的新闻和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因为这些信息经过高度的过滤和包装,往往有很强的倾向性。特别是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引发情绪,美国的媒体更喜欢用讲故事而不是列数据的方式做新闻。原因显而易见,故事里的任何一个细节、表情、动作,都很容易激起观众的情绪,而冷冰冰的数字对于美国大众来说(平均数学水平咱们都清楚),实在是说服力不强。

比如最近的Floyd案件,通过八分多种警察跪压Floyd脖子的细节和Floyd的呼救,把警察的暴劣和Floyd的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事实,报道也没有掺假,看了这则新闻确实应该愤怒,应该对警察的暴行有不可容忍的愤怒, 应该追究和严惩涉案的警察。

但是这件事究竟关注点应该在阻止警察的滥用暴力,还是在种族问题上,就不是那么容易客观了。

因为事件涉及白人警察和非裔受害者,所以现在全美国范围内把关注点放在种族问题上。这跟只有质化,无量化报道关系密切。

如果媒体报道了以下这些数据:

1. 每年被警察杀死(无论合法与否)的白人多于非裔

2. 超过90%的非裔死者,都是被非裔杀害的

3. 被非裔杀害的白人,比被白人杀害的非裔多

如果更多人了解这些量化的信息,

  • 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上街举着牌子对白人喊“stop killing black”了?
  • 是不是就会有人更关注如何解决黑人社区内的犯罪率问题了?
  • 是不是就会有人更关注如何改进警察的监督机制了?

因为缺乏量化的信息,个人的情绪和关注点就很容易被带入偏离事实的误区。甚至看不到更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作为家长,在跟孩子讨论新闻,讨论时事的时候,除了新闻里的故事部分,不妨和孩子一起搜索一下相关话题的数据,让孩子能在接受感官内容的同时,也能看到big picture.

最后总结一下,和孩子探讨社会事件和政策,记住这四步:

  1. 分清目的,方法,和结果;
  2. 讨论可能达到目的多种方法;
  3. 通过列举利弊,寻找证据,了解代价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4. 用质化和量化的信息尽量展现事件客观全面的状况。

祝大家和孩子都有机会关注事实,多聊社会。作为家长,希望孩子们都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善良的心的同时,也有清醒的头脑,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想努力为社会问题做出改变,目的是好的,但只有方法正确的时候才是在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