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及口述:金鸿钧
采访:王丹
1990年,郭怡孮想去西双版纳,就约了美院花鸟组的老师,许继庄、张立辰,我们组成了一个小团队。这给了我比较大的冲击,我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画热带雨林,进入了创作的第三阶段。

热带雨林是无边无际,充满生命力。当时感觉特别好,但不知道该怎么画。这时速写起了很大作用,因为眼睛是有选择的,是通过取舍完成速写的。



这时创作了《生生不已》,我着重构思树藤的构架,将相互矛盾的枝条去掉,加强主势。扭曲的树干和茂密的叶子从生长到枯萎再到新生,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落叶是发黄的,新叶是紫色的,增加雨林的神秘感,同时体现大自然的生生不已。

1992年创作了《榕根》,我看到榕树的根都长到了一块,强烈感到团结的力量。榕根经过了几百年的生长,错综繁杂,画面整体结构是矩形,造成坚定向上的感觉。我用素描明暗互相互相衬托,把空间推远,远处提亮出射进的阳光,增加了美感。 亮处加两只小鸟是为了增加生气。

《落叶归根》这幅的题目是佛教用语,表示不论多少转折最后都会回到原处。这幅画是在福建创作的,泉州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据说一百年前倒了,现在又复生。我画的时候突来灵感,想到香港回归,不正是这个含义么?所以,我主要描写的是根的部分,并将泉州开元寺见过的一组根移了过来,画面整个大势再加上这种穿插的细节。创作可以将美的东西集中在一起。

既然表现的是落叶归根,我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落叶上。落叶刚落下来还是绿的,从绿慢慢变浅,浅的慢慢变黄,从黄慢慢变成棕,从棕慢慢变成紫。姿态有俯、有仰、有卷、有疏,每个叶子各有不同姿态,不同颜色,这幅画也是我此阶段的代表作。


总体来说,我认为观察生活对创作是特别重要的。尽管临了古人很多东西,但最终一定要走到生活里边去。在生活里能发现新的美感,能扩大题材范围。到了热带雨林,看到全新的景象,尝试创新,虽并不成功,但也是一种探索,且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哲学。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雪涛艺坛”,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