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先生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口述:金鸿钧,笔录:王丹

在我的师辈中,王雪涛先生是我最崇拜的人。我偏喜欢雪涛先生富丽又灵妙的画风,特别怡情。在附中时,一次到北京画院,院方安排王雪涛、汪慎生两位先生为我们授课。王雪涛先生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他一边讲一边画,仅仅几笔就就点出一只翠鸟,栩栩如生,很精妙。

王雪涛在荣宝斋作创作示范

对王先生的艺术特点,我总结了精、巧、妙、俏四字。

王雪涛《黄鹂》

精,指画里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浩瀚繁杂的生活中,他只取最精炼、最本质、最美的要素搁到画面里边。

王雪涛《贺孔才题王雪涛画册之海棠斑鸠》

巧,是他的画让人感觉很巧妙,生动之极。

王雪涛《贺孔才题王雪涛画册之梧桐白头》

妙,画论里的迁想妙得,就是指构思、构图要让人意想不到,他的画构图千变万化,有层次,极具美感。

《王雪涛花鸟册》

最后俏是俊俏、俏丽、峭拔,偶尔有些俏皮。他画中露出的花尖、叶尖、鸟的嘴、鸟的尾全是“俏”,就像京剧里的武生亮相,是最吸引人眼球的。 如他画蝈蝈、天牛的须各不相同,很有劲儿,很有趣儿,都像是活的一样。

王雪涛《草虫册之蝗》
王雪涛《草虫册之蚱蜢》
王雪涛《草虫册之天牛》

《四季花鸟之冬》画中有很多留白好像被这些花给占满了。一枝梅干,几朵山茶,四只喜鹊张嘴叫喳喳,尾巴翘到很高,美而生动的景象是他的特点所在。

王雪涛《四季花鸟之冬》

《鹤舞》是传统题材,右侧的空白是为了衬托仙鹤。六只不同动态的鹤不是左右对称,而将一只藏在花丛后,画面增加了节奏感,很巧妙。

王雪涛《鹤舞》

《万朵红霞》是他大幅的牡丹图,构图很饱满,红色灿烂,有淡粉红、朱砂红,深浅洋红等,画面左下的石头很好的起到了平衡构图的作用。

王雪涛《万朵红霞》

《万紫千红》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幅。牡丹盛放,紫藤婆娑。在这一代老画家里,他画的牡丹最好,有大突破也很精。吸收了水彩、水粉,甚至照相技术特点,画出了体积,以及各种不同的正、侧姿态,满目春光。

王雪涛《万紫千红》

六十年代,他跟随北京画院组织的采风活动,到云南、四川,画了很多写生。大大地拓展了他的创作题材。《云南山麓》画中的生活气息很浓,一看就是写生的,用双勾画芭蕉叶,画法新颖,对比着看,画在中心位置的孔雀很有纵深感。他选择孔雀尾巴放松处理,再被别的景物挡住,有空间感还主题突出。

王雪涛《云南山麓》

总之,雪涛先生真是一位大师,现代人应该好好总结他的创作和教学经验,再怎么宣传都不算多。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雪涛艺坛”,获授权)

画热带雨林:我的工笔画创作新阶段

金鸿钧《古藤繁华》

绘画及口述:金鸿钧

采访:王丹

1990年,郭怡孮想去西双版纳,就约了美院花鸟组的老师,许继庄、张立辰,我们组成了一个小团队。这给了我比较大的冲击,我的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画热带雨林,进入了创作的第三阶段。

热带雨林是无边无际,充满生命力。当时感觉特别好,但不知道该怎么画。这时速写起了很大作用,因为眼睛是有选择的,是通过取舍完成速写的。

这时创作了《生生不已》,我着重构思树藤的构架,将相互矛盾的枝条去掉,加强主势。扭曲的树干和茂密的叶子从生长到枯萎再到新生,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落叶是发黄的,新叶是紫色的,增加雨林的神秘感,同时体现大自然的生生不已。

金鸿钧《生生不已》

1992年创作了《榕根》,我看到榕树的根都长到了一块,强烈感到团结的力量。榕根经过了几百年的生长,错综繁杂,画面整体结构是矩形,造成坚定向上的感觉。我用素描明暗互相互相衬托,把空间推远,远处提亮出射进的阳光,增加了美感。 亮处加两只小鸟是为了增加生气。

金鸿钧《榕根》

《落叶归根》这幅的题目是佛教用语,表示不论多少转折最后都会回到原处。这幅画是在福建创作的,泉州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据说一百年前倒了,现在又复生。我画的时候突来灵感,想到香港回归,不正是这个含义么?所以,我主要描写的是根的部分,并将泉州开元寺见过的一组根移了过来,画面整个大势再加上这种穿插的细节。创作可以将美的东西集中在一起。

金鸿钧《落叶归根》

既然表现的是落叶归根,我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落叶上。落叶刚落下来还是绿的,从绿慢慢变浅,浅的慢慢变黄,从黄慢慢变成棕,从棕慢慢变成紫。姿态有俯、有仰、有卷、有疏,每个叶子各有不同姿态,不同颜色,这幅画也是我此阶段的代表作。

金鸿钧的创作稿

总体来说,我认为观察生活对创作是特别重要的。尽管临了古人很多东西,但最终一定要走到生活里边去。在生活里能发现新的美感,能扩大题材范围。到了热带雨林,看到全新的景象,尝试创新,虽并不成功,但也是一种探索,且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哲学。

(以上内容选自公号“雪涛艺坛”,获授权)

读国画条幅长卷《渔家乐》

绘画:王成喜

评论:孙滋溪

《渔家乐》局部–仙境源

 成喜携他的新作36米国画条幅长卷《渔家乐》找我提意见,当他把这幅作品一一展现给我和夫人、工笔画家王雁的时候,我感到无比兴奋和震惊,长卷气势磅礴,人物形象生动,笔墨精细传神,实为画坛难得之佳作,与宋画《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渔家乐》局部–喜获丰收

  《渔家乐》条幅长卷从蓬莱阁起笔,绵延长山列岛32岛屿,直至辽宁老铁山收笔。各岛特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长卷表现各类船只数百艘,其中涉及海水浴场、景点人流、庙会祭祀、集贸商贩、民间表演以及渔耕场面40多处,涉及人物近万,各类人物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很少有雷同之处。人物的组合和动态富有戏剧性和幽默感,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渔家乐》局部–月亮湾畔2

长卷以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式,采用散点透视法,将人物活动穿插于岛海之间,融山景水色、古今建筑及自然生灵为一体,既有礁石、树木、海豹、海鸥等自然景观,也有亭阁、庙宇、神像、民宅等人文景观;既有车辆、舟楫等古今交通工具,也有舰艇、汽船、火炮等军事装备。各类人物更是蔚为大观,有游客、打工妹、渔民、小贩、官员、考古工作者、记者、演员、军人、村妇、老叟、童稚、船工、僧侣、画家、艺人、捕蛇者、古装人物等等,较好的协调了国画创作中不同题材之间的矛盾,突破了条幅式长卷在透视学上近大远小变化微妙的难题,以鸟瞰式的取景方法,让读者如同坐在热气球上饱览长岛的秀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渔家乐》局部–望福礁

长卷在表现“渔之家乐”这一主题上既有休闲之乐,丰收之乐,也有以表现海难入手,展现海之无情而长岛人有情的悲壮场面,从而揭示“助人为乐”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这种以“悲”写“乐”的艺术手法在历代画作中十分罕见。长卷以一种全景式的社会风俗画样式,不仅突出长山列岛呈南北一条线地貌分布的特点,而且在表现样式上突破了条幅画卷的极限。为了完成这幅长卷,成喜穿越风浪,跋山攀岩,画速写、拍照片,搜集了大量素材,足迹遍及长山列岛32岛屿,深入生活长达三个月。其中在无居民岛上与打工渔民同吃同住,条件十分艰苦,经常无水可喝,饿了就吃槐花和野毛桃。可见完成这样一幅巨制,是对作者综合实力的一次考验和磨练。

《渔家乐》局部–渔家盛会

据闻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故宫著名鉴定家史树清先生观画后连称“国宝”,并欣然题诗中写道:写生妙笔,今日上河。这是对成喜辛勤劳动和创作的最高奖赏和鼓励。

史树清先生题字

  在现代美术史上,出现了许多既是著名漫画家也是国画大家的现象,诸如叶浅予、张仃、黄永玉、韩羽等等。漫画家的思维往往与众不同,特别是作品中的幽默趣味,常常成为他们作品中的亮点。观成喜的长卷作品,笔下的近万个人物夸张有度,情趣盎然。这与他常年累月数以千幅的漫画创作分不开。

方成先生题字

   自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开一代风俗长卷画风以来,许多画家乐此不疲。我认为长卷的创作不仅仅是容量的展示,更重要地是作品的艺术含金量,追求局部堪比斗方精,整体画意无尽穷的境地。成喜正值创作盛年,我期望他以《渔家乐》为起点,认真总结,创作出更好的风俗画作品。

刘柏荣人物画

编注:本周虚拟画展介绍刘柏荣的人物画,也一并刊出同时代画家陈丹青的回忆及相关评论。以下作品图片及评论文字均获授权。

《舞厅》, 油画,1999年
《姑苏绣娘》, 油画

陈丹青:

我1982年出国后,1985年美术界发生“八五运动”,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我没有荣幸看到,正在纽约混饭吃。所以,我今天能讲的呢,大约是我青少年时代一直到出国前这么一段时间。那些主要的事情全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

从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2年,整整六年,全中国没有任何美术展览,没有艺术大学,没有艺术活动,没有艺术杂志。不光是美术,音乐、舞蹈、电影,什么都没有。你们能想象吗? 那六年全中国就是造反、打斗、抢权……

1972年的重要性,不光是恢复了全国美展,更重要的是,它推出了一批新的画家,同时,一批老画家消失了——这就是美术史。

在1972年全国美展中的新画家有两类,一类是“文革”前已有一定名气的青年,如何孔德(部队)、蔡亮(陕西)、朱乃正(青海),但政治身份是右派,年龄在30到35岁左右;另一类完全是新名字,年龄在25岁到30岁左右,他们是陈衍宁、汤小铭、伍启中、林墉(广东)、杨力舟(山西)、陈逸飞、魏景山(上海)、孙景波、姚中华(云南)、刘柏荣(知青)等等,这些名字,包括各省市地方的新画家,是我们这群知青业余画家在整个“文革”时期的楷模和崇拜者。没有他们的影响,不可能有我们这代人。

今天大家都知道陈逸飞,陈衍宁却不一定知道,当年陈逸飞也非常佩服陈衍宁。刘柏荣,知青画家中最早出道的,大家彻底忘记了。可是当时他非常重要,自学成材,出道时才19、20岁。1974年全国美展,他的新国画最优秀,直追黄胄,非常清新。

所以我对前面提到的每一位“文革”画家都崇拜得要命,想到他们,浑身就发抖。但我直到1974年,我21岁那年,才到北京瞻仰他们的画,当时我一看到何孔德的画,陈衍宁的画,蔡亮的画,杨力舟的画,朱乃正的画,刘柏荣的画,脑子完全空白,像电脑死机一样,太崇拜了。

然而,真正与西方当代艺术衔接、对话,互动,是要到“’85运动”之后。

覃亦羊:

刘柏荣是写中国现代绘画史绕不过去的画家,就如陈丹青、俞晓夫、邱瑞敏、汤沐黎,那拨上海的知青画家。还有广东的陈衍宁、伍启中、林庸等很多人。那个时代,这拨青年画家如焰火升天般灿烂,让我们目不暇接,是当代绘画史上难解释的现象,时代窝囊而天才横出。

知青画家们当年年轻但功底扎实。他们大多都在20岁年龄段,出手即不同凡响。

这些知青画家的作品,早已经与那一代1700万知青的人生记忆纠结在一起,也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国家记忆纠结在一起。那是个大时代,苦难、沉重、抑郁,把1700万热血青年放逐至农村,让他们脱却束缚,自在自为,大批后来有成就者,此时都夯实了厚实的人生底子。只是整个民族所付代价太大。

那代知青画家敢担当、有抱负、作为画者有相当的理想主义。这在当今已不多见。

一墨

人物,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已有体态动人的人物形象,至今,人物仍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被生动地表现着。美术史中人物画方面的名家更是层出不穷,如顾恺之、吴道子、张宣、周昉等,都对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2年出生于上海的当今实力派画家刘柏荣,对人物画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刘柏荣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即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悟性,在油画、版画、国画等领域皆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因工作需要,他的创作中心转移到国画中的人物创作上来。由于受中国几千年丰富文化底蕴的滋养及对东方哲学思想的领悟,刘柏荣先生对中国绘画写意性、诗意化的研究和对西方绘画因素的吸收,使他在研究古今中外诸多人物绘画大师的基础上,创造出融汇中、西方于一体的,具有现代艺术的独特的画风。他以古典传统之韵,写现代观念之神。他笔耕不辍,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这为刘柏荣先生从传统到现代,从生活到创作,全面地把握绘画的各种要素,出色地组织画面积聚了充足的能量。他以小写意的手法施展笔墨,用略带夸张的造型经营画面,浓淡干湿酣畅淋漓,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他的人物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从形式上论,刘柏荣先生的人物画是以水墨为主的,水墨从唐代形成后,一直在世人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因水墨淋漓,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女性妩媚的心性和其温柔美。为了寻求突破和创新,苦恼伴随着他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由色墨绚烂逐渐转向洗尽铅华,而归水墨团块,他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十几年来,他的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且逐渐引起当代中国画坛的关注。现在刘柏荣先生的水墨人物画放在众多人物画作品中,其“便媚拟神”的作品风格和美学特色是十分明显的。其老道的造型,缘于他几十年的研究、历练,故其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姿态各异,仪表万千,很好地和他的抒情性笔墨相融通,互相映衬,盎然生色。他融“意”和“写”在一起,强调的是自身的感受,是中国画审美的趣味和历史的文化积淀。

当然,水墨画离不开韵味和人的性情。刘柏荣先生以笔驰气,用一种行云流水般线条描绘,若断若连或笔断意连,贵在笔有韵和墨有味上。他还把作画当做画家修心养性的一部分,“心性古淡”、“思虚”,以“六分半养心,三分半作画”的心态游于艺。他用“大味是淡”的审美观统筹自己的画面。但是“大味是淡”,并非真的淡然无味,是“绚烂后的平淡”,故他“求生”、“求拙”,把“生趣”放在重要艺术审美上来考量。

刘柏荣先生艺术温柔敦厚,其表现在喜寂厌喧,避人求静,不事张扬,这和他为人深沉、低调,不愿哗众取宠一样。他勤奋苦练,淡泊名利,潜心创作。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幅画总是几经构图,反复画多遍,直到满意为止。他博采众长,对古今人物画家的作品都加以深入的研究。

《圣山行》,油画

刘柏荣先生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探索着写意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他在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上一定能不断创新,再上新台阶。我们等待着。

《山里的父母》,油画

《纤夫》一
《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