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给母亲的礼物

by Olivia Mahaffey (熙兒 绘,9岁)
Blissful Moment of Motherhood
by Olivia Mahaffey (母亲的幸福时刻, 熙兒 绘)
张涵悦 绘,10岁
My Little Gift to Mom 给妈妈的小礼物 1
给妈妈的小礼物 2,黃奕博 Kieran Wong,9岁
Together to the festival! 和妈妈一起过节,
Selene Wong 黄奕迪,12岁
我和妈妈,Emma 冯棋,9岁
Alicia 冯喜,7岁
我爱妈妈,Citlali 星星,9岁
Derek Sun,8岁
江睿博,10岁
江睿士,6岁

虎年致作者读者

农历新年在即,《香槟丛刊》与所有关心支持本媒体的作者们和全球逾76个国家或地区的读者们共贺壬寅虎年!

作者:Dan Smith, 香槟居民,华人女婿
作者:Selene Wong(黄奕迪),12岁,美国伊州香槟市
作者:恰庐, 中国广州
作者:Mankin Mak (麦文建),美国伊州香槟市
作者:麦文建
作者:张文斌,中国湖北安陆
作者:张文斌
作者:杨宗英,中国哈尔滨
作者:未谷,中国武汉
作者:未谷 (桂建民)
作者:未谷

论书札记

恰廬

恰廬論書札記

自序

余自幼即留心文藝,沈耽翰墨。自有印象始,即手執毛筆於案上揮舞;及長,又沈迷絲桐。整日臨池,不暇他事;或撫彈絲弦,廢寢忘食。所圖者不過自心之愉悅,琴書作伴,不復他求。

嘗讀古人於書畫札記,自覺趣味十足。早歲即自效古人多做臨池札記,至今不輟。余今所述則廣含藝事,書畫絲桐皆有論及。天南海北,雜論一通,成一家之言。若能為藝事增興,則不枉余贅言也。

時次辛丑冬月於嶺南 恰廬識

習書之道,必先汲古。所謂汲古者,血戰古人是也。當先追古帖,盡力肖之,後求神韻。神韻者,非是筆頭功夫能成之,更當字外功夫。非若此,則徒為古人走狗耳。

既能肖古,更當求我。汲古養我,則如花木生長,終成用材。追步古人而未能見自我者,不能大成,終是古人走狗、襁褓乳嬰也矣。

習魏晉書若不能得如硬黃佳紙與鼠鬚佳筆,不能悟其精妙。魏晉風度,最難求得。若肖二王之形而無二王之神,書入下品。二王風度豈是冥頑死學而不曠達者能得之!古法之妙皆得乎自然,刻意之作,不入書

品。自然天成是古人心法,拈花微笑者得悟之。魏晉之妙,是此曠逸之風。隨心而為無造作之處,傳此心法者,後世不過米南宮、董玄宰數人耳。


漢人隸書余獨愛拙樸一路,張遷、西狹,百臨不厭。喜羊毫長鋒與生宣相配,再以漆油作書,神采煥然。水墨相發,墨氣淋漓,有清碑學家之法也。何子貞於此道最得三昧,所作隸作,能勾人心魄,三百年來唯此公。

微展谈:立秋

采访 | 符坚=F

策展| 孙凤=S

F:立秋节气的用图《溪山渔隐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唐伯虎。

《溪山渔隐图》引首 乾隆御笔 “渔隐”

S:立秋时节炎热尚未消解,却也凉风有信,平添了几分爽朗清气。以秋季水景入画的《溪山渔隐图》,俨然一份古代社会精英“水上休闲慢生活指南”,观之宁心畅意,正如画卷中乾隆钤印所言:“几暇怡情”,“得佳趣”。《溪山渔隐图》以设色水墨绘于绢素,湖海山岩之间有高士或泛舟访友,或品茗交谈,或凭栏眺望,或垂纶闲钓,不一而足。红枫之下、川瀑之前,更有双舟比邻,一人清流濯足、横笛而奏,一人闲散半卧、击掌相和。意境悠然淡远、宠辱偕忘,因此王宠题跋曰:“时一展玩,则心与理契,情与趣会。令日从事于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不负斯图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在许多隐居题材的诗中:

山居秋瞑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蟾宫曲·山间书事

元 吴西逸

系门前柳影兰舟,烟满吟蓑,风漾闲钩。

石上云生,山间树老,桥外霞收。

玩青史低头袖手,问红尘缄口回头。

醉月悠悠,漱石休休,水可陶情,花可融愁。

明四家中,虽则沈周苍润高古,文征明文采丰盛(高产劳模),仇英工细明艳,然而可以说,唐寅确是其中最为深刻老辣、才情超拔、涉猎宽广的。他的独创性渗透在冒仙气的《桃花庵歌》、华丽丽的《王蜀宫妓图》中,在山水画中则笔意纵横而不失精准,直追宋人之风骨肌理又别开生面。正如画卷后隔水陆治题跋:“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李成)晞古(李唐)之间。丹枫黄叶,瀑布流泉,叠渚回汀,悠然映带。诗翁野老,纵谈垂钓,使观者参物外之高踪。豁心情之纡郁,天机流动,泼泼眼底。非先生灵腕之妙。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对,能忘高山景行之想。”“溪山”题材中,如果说范宽《溪山行旅图》是高山仰止的“高远”巅峰,那么《溪山渔隐图》可说是景行行止的“平远”佳作。

溪山行旅图 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 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渔隐图》据推测为唐寅晚年所作,画中的自题诗颇耐人寻味:“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身世功名既如浮云,笑傲江湖却也真切。秋月春风、青山夕阳之中,渔樵问答、对酒当歌之际,便成为了此时此刻:

临江仙

明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溪溪山渔隐图》长卷,请横屏观赏
山渔隐图 明 唐寅 绢本设色水墨
纵29.4厘米 横3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微展谈:小暑

采访 | 符坚=F

策展| 孙凤=S

桃源仙境图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75cm 横66.7cm 天津博物馆藏

F:小暑节气观看《桃源仙境图》的确神清气爽,何不一同游赏一番。

S:因为写二十四节气人文美学随笔的缘故,今年我格外关注季候的细微变化与夏历记录时间的方式,可以说难得这样从容、细致地度过和体会光阴流转。小暑时节开始入伏,炎炎夏日即将到来,宜以恬静、澹远心态处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似乎还身处浅山而非深山之中,未免有劳思绪梦想。此时若卧游《桃源仙境图》的幽微灵秀之地,形神暂得归隐,更不失为一种洒脱的清凉销夏妙法。仇英《桃源仙境图》取北宋全景山水之宏阔构图,以高远法三层叠进,精笔丽色描绘仙境隐居之意境。画中云气缭绕,峰峦叠翠,清泉漱石,松花掩映,幽谷洞天,高士仙童,一派融冶淡然。三位白衣隐士聚坐于泉壑之间,仙袂宽舒,抚琴倚岩,侧耳静听,自在逍遥。一童子恭敬侍立,另一童子正在捧物度桥,远景亦隐约有寥寥人迹。而在更为超越尘俗的“仙境归隐”意象中,则人迹罕至,惟留空茫想象,例如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宋代魏野将此境界又做了推进:

寻隐者不遇

宋 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蓬莱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方壶)和瀛洲。在古老的仙山信仰中,这里有着更为神奇的存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白居易《长恨歌》)从麻姑、毛女、东方朔、吕洞宾到徐福寻仙、黄老之术,以及云气纹、博山炉,乃至《红楼》《西游》贯穿的仙道痕迹,从精神到物质,人们对尘俗世界之外逍遥仙境的向往始终存在。而从远古被赋予超能力的神仙到近古自主选择存在方式的隐士,由神到人的意识逐渐演化觉醒。仙境归隐主题中不变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态度从容和风神潇洒。

方壶图 明 文伯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瀛洲仙侣图 轴 明 文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内容获允选自“Phoenix 艺游”)

放下布袋,得大自在

忆与陈绶祥师的交往

林凯龙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武汉科技大学读书的我,读到陈绶祥老师发表在《中国画研究》上的几篇文章,深为其独到的见解和广博的学识所折服,遂不揣浅陋,修书致意,陈老师很快回复,对我的唐突不但不怪,反而多加褒扬鼓励。于是,我开始追随陈老师左右。

随着交往的深入,我逐渐为他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和信念所感动,当时,”全盘西化”正甚嚣尘上,“中国画穷途末路”论也不绝于耳;有鉴于此,他针锋相对地提出”文化无糟粕,传统无垃圾”的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石破天惊,从中不难看出陈师不随大流,独持己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的勇气!

1991年在贵州为陈老师画的速写,林凯龙绘

到了1986年,陈老师受命主编国家重点项目《中国美术史》(12卷本)魏晋卷,他力排众议邀请我这个理工直男加入撰稿班子,刚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永林也受邀加入。当时,我以为最多只能当个资料员,没想到歪打正着,理工科背景直接给我加分不少,因为陈师自己本科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工民建专业。他知道理工男的思维方式与文科生不同,把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搅在一起,定能碰出思想上的火花。于是毫不犹豫将初出茅庐的我直接聘为撰稿人,负责魏晋绘画和敦煌壁画等重要章节的撰稿。

后来,我根据研究心得,画了一套仿魏晋风格的《顾恺之画维摩诘》连环画,居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陈老师很高兴,逢人就夸,并极力推荐我为全书制作插图!这在今天简直不可思议,但80年代时的陈老师就有这种非凡胆识和魄力!

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顾恺之画维摩诘》连环画局部,林凯龙 绘

果真不负众望,我们这一卷被推为全书的范本,记得总主编美学大师王朝闻先生看着我们的书稿说,我们就要这些从图像分析出发,理出头绪,寻找美术史规律和线索的图文并茂的稿子。而我也在完成魏晋卷的统稿和插图之后,又被薛永年、杜哲森、徐建融等主编延聘参加其它卷的工作。

《中国美术史》总主编王朝闻审查书稿

此书出版后,洛阳纸贵,不但是各大院校美术研究生必读书,且在2006年成为国家领导人访美时,代表中华文化成就,赠与耶鲁大学的500种图书之一!

陈绶祥主编《中国美术史魏晋卷》插图
林凯龙绘

到新文人画潮兴,陈老师作为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也跟着瞎起哄。记得1989年春季在京西铁道宾馆新文人画第一次结集时,陈老师作为大会主席不便发表意见,便委托我替他做主旨发言,我按我的理解讲了中西绘画的不同和差异,反应热烈,深获好评,如果当时顺势参加新文人画活动,我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也许是命中注定。当时,另一个国家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也开始启动。我和广州美院的黄启明兄被民居卷主编陈老师委派到潮汕和闽南拍照,通过这次系统的考察,我进一步意识到积淀深厚的潮汕文化是一个亟待挖掘的文化宝库,作为一个潮人,我责无旁贷,该回来研究自己的文化了!于是,1993年初,我背着陈老师从日本买来的尼康801相机,返回家乡,开始潮汕民居和民俗的研究。

尽管陈老师的人生后来像开了挂一样,全方位高歌猛进,蜗居省尾国角的我,却只能远远的仰望着他演绎出各种精彩;然而,他早年的提携引领之功,悉心传道之德,与特立独行的勇气,却一直鼓舞着我坚守中国文化信念,守护潮汕文化家园,相信终将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

今者,斯人已逝。翻出30年前陈师致我的长信,读到”吾坠入尘中,缘未尽也……何时放下布袋,得大自在,尚不得而知,恐弟更知我也”之句,不觉哑然失声!

原来”弟更知我也”指的是吾画中独有符号,如《品茗图》中间那一个腆着大肚皮省去脖子的胖子,原型乃陈师也。愿先师肉身托此形以不朽!

《品茗图》中间那一个大胖子,原型乃陈师也

如今,陈师布袋已经放下,皮囊已经弃去,唯留衣缽,为众弟子所继承,我辈当一如既往,勇猛精进,以实现师未竟之志为己任,继续发扬中华文化之道统,如此方能告慰先师在天之灵也!

陈绶祥老师千古!

(以上内容选自“梵新艺术”,获作者授权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