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槟市长致信声援亚裔社区

香槟市市长菲南女士今天(3月24日)通过《香槟丛刊》致信本地华人社区表示声援,明确抵制针对在美亚裔族群的仇恨、暴力及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市长的声援信原文及本刊译文如下:

各位社区成员:

一星期前发生在亚特兰大的针对亚裔女性的枪击案,令全美国震惊悲愤。很不幸的是,自从全球大流行疫情爆发以来,对亚裔的仇恨犯罪行为在飙升。正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琼斯校长在“关于在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暴力事件攀升的声明”里所说,对亚裔的仇视和偏见事件在2020年一年里就急剧增加了149%。

我想告知我们社区的所有亚裔成员,你们在香槟是受欢迎的,我们与大家团结一致,坚决反对仇恨、不相包容及暴力。在我们的社区里,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都是不能容忍的,我们都要彻底反对制止。

我在此对我们城市的亚裔社区表示声援和慰问。你们给全市社区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社区的生活,对此我深表感谢。

如果您需要举报歧视事件或者需要其它信息资源,可以去访问这个网站。另外,亚美文化中心将举办讲座,讨论如何应对针对亚裔的歧视、骚扰和仇外情绪及行为,这里是他们的网页链接。

香槟市市长
黛博拉•弗兰克•菲南
(签名)

2021年3月24日

母亲节致敬华人社区抗疫的母性爱心

编注:今天是母亲节,是致敬母性所代表的爱心的最佳时机。香槟当地媒体今天报道了本地华人社区抗疫救援的努力,本刊也在此发布相关信息,对以母亲为主干的华人抗疫群体表示感谢。

香槟华人抗疫爱心时间线

文 | 刘晓婷

3月15日

香槟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被确诊!疫情开始爆发蔓延!

3月19日

由UIUC商学院的姚教授发起捐献防护物品给一线的工作人员。此外,为了响应Carle医院征集手工口罩的号召,我们华人社区还成立了手工口罩小组。大家不约而同自愿加入到这个紧急事件中,群众的力量被充分调动。

3月21日

一天时间,我们香槟的华人就筹集了近500只口罩!

图片:Fiona Yao提供

3月22日

第一批收集的426只口罩(其中297只KN95和N95和129只其他口罩)由姚教授送到Christie诊所负责人手中。

Cristie Clinic诊所负责人,图片:Fiona Yao提供

4月1日

华人协会也筹集了一笔来自华人的捐款,委托姚教授和宫医生商量购买了第一批PPE物资。当日下午447只口罩被送达Christie诊所(其中包含华人协会捐赠资金购买的300个KN95口罩和收到的捐赠物品147只N95口罩)。

Christie工作人员, 图片:Fiona提供

4月2日

华人协会和姚教授将3200只口罩(包含华人协会捐资购买的850只KN95和1800只医用口罩,以及收到的捐赠物品550只医用口罩)送达Carle医院。

左为Carle工作人员, 右为华人协会廉主席, 图片:Fiona提供

4月7日

一位热心的华人王女士,将820只口罩捐给Urbana养老院 Clark-Lindsey Village(其中包含她的个人捐赠的300个口罩,她的朋友的120个口罩,来自某华人教会捐赠的100只口罩,还有姚教授组织的捐赠物品300个口罩)。

CLV养老院工作人员,图片:Sarah提供

4月9日

香槟华人教会 (CCCC)向Temple Baptist Church(TBC)捐300个口罩。

图片:华人协会提供

4月23日

下午,姚教授将收集的捐赠物品320只口罩(70只KN95,250只医用普通口罩)送达伊利诺伊消防局。

香槟消防局工作人员, 图片:Fiona提供

4月26日

王女士帮忙又将手工口罩组的118个手工口罩,运送到Clark-Lindsey Village 养老院。

CLV养老院工作人员, 图片:Sarah提供

4月28日

 华人协会和姚教授将用香槟华人的爱心捐款购买的第二批物资3200只普通口罩送达Champaign Urbana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人员, 图片:Fiona提供
图片:Fiona提供,左一市政府工作人员, 右一姚教授 右二廉主席

4月29日

王女士帮忙将手工口罩组生产的40只手工口罩送达香槟的养老院Evergreen Place。

图片:Sarah提供,Evergreen Place工作人员,

5月1日

华人吴洁牧师代表她的教会Sidell United Methodists Church通过香槟中文学校给Carle医院捐赠500个口罩。

左一牧师吴洁,右二香槟中文学校主席凌馨儿,右一Carle医院工作人员,图片:香槟中文学校提供

截至5月1日

香槟中文学校给Carle捐赠共计4000个口罩和10000个医用手套 。

左一Carle医院工作人员,右一香槟华人学校主席凌馨儿,图片:香槟中文学校提供

5月6日

手工口罩组给Clark-Lindsey Village 捐赠158只手工口罩。

口罩小组部分姐妹们的合影,图片:Vicky提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昨天(5月10日)我们社区华人群体及华人相关单位对医院和其他机构的捐助达到30057个口罩(含N95,KN95,医用), 2157个手工口罩,和10000个手套, 还有数次送餐。

非常感谢这些有爱心,有想法,有执行力的香槟华人。疫情当前,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呆在家里,而他们却冒着危险,将华人筹集的物资第一时间捐给急需防护用品的医院,市政府,养老院,消防局,警察局,香槟疾控中心等地。

一位一线的新冠护士Angela 告诉我,还有许许多多的香槟华人个人,商家通过她匿名给医院捐赠了很多。这些爱心华人说:”非要写个名字,就说是中国人….” Angela 说,无论她个人做了什么都是应该的。真正的英雄们是这些社区里每一位伸手帮助的人。这次的疫情,让她觉得很自豪自己是一位华人护士,因为她被华人的爱心包围着,祈祷着!

UIUC商学院的姚教授说,这次疫情让她非常感动,她看到了社区里每个人的热情,看到了有一个无限能量的群体的力量。在各处防护物资都极为匮乏的时候,于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物资帮助医院,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样的挑战不是任何个人可以完成的,一定要依赖充分合作互帮互助的群体。社区里的几乎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有的捐助多余的物品,有的捐钱,有的做手工口罩,有的寻找可靠的物资源,有的甄别物资的质量,有的研究快速地运输物资,有的给医院送餐。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贡献,正所谓众志成城 。

经多番恳请,爱心华人们中的一些组织和个人终于允许把他们的名字和组织写在这篇文章中(当然提及的只是几个组织和个人,还有很多不愿意透漏姓名的爱心人士)。

献花感谢:

CAACI,中伊州华美协会

筹集捐款逾$8000,购买防护物资,其中捐赠口罩6000只。

CHA,香槟中文学校

为Carle捐赠口罩4000只,手套10000只。

手工口罩组

一针一线,夜以继日,为Carle医院等地捐赠手工口罩2157只,工作还在持续中。

Fiona Yao,UIUC商学院助理教授

华人抗疫捐赠主要组织协调者。

宫春玲医生,Carle医院医学科主治医生

参与动员组织执行捐赠活动。

王雪莹

热心好市民,爱心速递员,手工口罩组成员,个人捐赠口罩300只,N95口罩20只,制作手工口罩325只,帮助送捐口罩1166只。

Charlie Li,前任华协主席

组织广西大学美国校友会为CDC捐款$10000。

Jianjun Cheng,UIUC工程学院教授

组织其课题组成员捐赠口罩共计6,800只。

Qiping Xu,UIUC商学院助理教授

个人捐赠口罩5,000只。

Emmy Qi,华人驾校校长

手工口罩组成员,代表驾校捐款$100,KN95口罩50只,外科口罩260只,制作手工口罩540只。

Vicky Li,Moment老板

手工口罩组成员,代表甜品店捐赠外科口罩150只,制作手工口罩433只,多次送甜品给一线医生护士们。

华人商家捐赠

因为疫情,伊利诺伊州将所有餐馆关闭堂食业务,取而代之的是外卖盒外送,所以餐馆面临各种困难,比如:食材难进,人手不够,生意不好等。然而,我们的华人商家真的是特别有爱心,据不完全统计我们香槟共11家华人商家为当地的医院,门诊等地捐赠抗疫物资和食物,他们是:远东超市,华人驾校,万家香,功夫茶,彩虹园(香槟店),Paris super crepe,Moment,Brewlab coffee,又一村,Jombo Crab,伊面园。

排名不分先后

香槟远东超市抗疫义举被顾客怒赞

本刊报道,疫病流行以来,香槟本地许多团体与个人纷纷行动,以不同方式救援抗灾。许多人只是低调地默默付出,但爱心行动是不会被大家忽略忘记的。

本刊记者注意到,在香槟远东超市微信群里,顾客们一路盛赞该店的义举:

“感谢远东为卡尔医院捐款一千美金购买口罩!以及捐赠给卡尔十箱手套!为保护医护人员和社区安宁作出贡献,给老板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刚又收到远东给Carle医院的捐赠。捐了十箱手套,还有$1000给中文学校买口罩捐Carle。[强][强][强]”

“感谢远东对我们社区的贡献[强][强]给慷慨的老板一家人点赞👍”

“[强][强][强] 老板真是楷模”

香槟远东超市一向对当地社区及华人社团多有支持,这次疫情中的表现更是为顾客所称道。

疫情期间一直坚守岗位的邮递、超市、药房、公交及治安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宅家隔断传染途径提供了方便和保障,他们与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是这次抗疫的英雄,非常值得我们的尊敬、赞扬和支持。谢谢他们以及所有不知名的爱心传递者们。

香槟丛刊请读者们多多提供本地的抗疫信息,我们拒绝病毒,但希望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

14 + 1:世界卫生组织给出预防疫情扩散的明确数字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和春节假期的结束,从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的地区返回的人数会增多,对于如何预防疫情人传人扩散,有人可能还有疑问。其实不复杂,记住两个数字就行:14 + 1。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元月20日发布的家庭护理时管控接触的指南[1]中明确提出的。

14天:新型冠状病毒致病的潜伏期时限,也是从受疫情影响地区返回者需要自行隔离的时间。

In view of the limited evidence of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persons (including health care workers) who may have been exposed to individuals with suspected 2019-nCoV infection should be advised to monitor their health for 14 days from the last day of possible contact and seek immediate medical attention if they develop any symptoms, particularly fever, respiratory symptoms such as coughing or shortness of breath, or diarrhoea. [1]

1米:避免病毒人传人的最短安全距离,轻症者即使在家隔离也须与家庭成员保持的距离。

The ill contact should be advised to always perform respiratory hygiene and hand hygiene; stand or sit as far away from others as possible (at least 1 m), when in transit and when in the health care facility.

14+1的管控,会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不便,但为了个人、家庭及公众的健康,值得。

  1.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20200120-ncov-home-care-infected-patients.pdf

请不要称它为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

香槟丛刊提醒各位:这次造成肺炎疫情的新型病毒,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正式名称是中国的命名,2019-nCoV, 日常英语一般用the novel coronavirus,新型冠状病毒。

但现在主流媒体上,常见”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的用法,如纽约时报元月29日的文章标题:“What to Know About the New Chinese Coronavirus” [1],CNN网站元月28日的文字:“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of the Wuhan coronavirus” [2],等等,甚至连《自然》这样的学术网刊也有”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Wuhan coronavirus”的用法[3]。

用地域、国别或族群称呼疾病是存在争议的,维基百科就记载有相关的讨论 [4]。实际上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颁布过关于命名新发现人类传染疾病的指导意见,建议使用中性一般词语,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伤害:

“minimize unnecessary negative impact of disease names on trade, travel, tourism or animal welfare, and avoid causing offence to any cultural, social, national, regional, professional or ethnic groups” [5]

我们不苛求一般人的日常用语处处都“政治正确”,但媒体、学术刊物以及官方机构应该可以更严谨一些。在这个艰难的非常时期,多送人一些温暖,少一点不必要的伤害,何乐而不为呢?网络上流传一所美国学校给学生家长发信说:人人都可能生病,不要因疫情而孤立中国人。这样能够体谅困难中人们的态度,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

  1. https://www.wsj.com/articles/what-we-know-about-the-wuhan-virus-11579716128
  2. https://www.cnn.com/2020/01/28/asia/wuhan-coronavirus-update-jan-29-intl-hnk/index.html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209-y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lk:Novel_coronavirus_(2019-nCoV)#Requested_move_22_January_2020
  5.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63636/WHO_HSE_FOS_15.1_eng.pdf;jsessionid=6B4D63E51CCBEE63D80191F3433D7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