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耕谈人物速写的文字不多,但句句都说在点上,正像她的人物速写一样,简练、干净、明快,灵动。速写虽不为人所重视,但并非不重要,对于从事绘画艺术创作者来说,既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训练手段,又是积累创作素材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人物速写更是能考验并鉴别人的绘画功力。凡是能把人物速写画得精准传神的,除了长期艰苦的写生训练外,恐怕更需要有艺术家的敏锐直觉与灵气,而真正具备这一特性的绘画艺术家并不多见。那些不愿或不敢从事人物速写的绘画创作者,大体可以被认定为艺术天份不足,这或许是个不宜说破的问题吧。
画得好,这是经过提炼的白描了。不管手段,好就行!不管她画过什么“画种”,在人物研究上是下过功夫的,气质,个性,身体语言,等等,所绘对象又加入自己的理解,务求个性特征。
写生包括速写是古典绘画的产物,眼下又是中国特色美术的偏爱。
功底深,连环画应该不错。
画得沉稳、轻松、慨括、准确,真诚。
北漂是帝都一特有现象,也是一高频词汇,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怎能不受人关注,尤其以那些仍在京城苦苦打拼者为最。文祥先生以自身经历说开去,追溯到民国北漂各大家,细述其北漂之苦心孤诣、辗转腾挪与规律特征,读来让人不禁感慨万分,民国鲁迅北漂竟然如此不易,何况今日外地年轻一族,若能不坠入蚊族窝居远郊,已算不错。本人在京已居住近30年,由住筒子楼开始,到分上新居,移住北三环外的北影,再次调房,漂到北五环外,越漂越远,由核心区漂到远郊,大体反映了今日北漂族移动轨迹的走势。我是否属严格意义上的北漂?自己也说不清。作为一个外地进京者,根不在此,数次挪转,似乎具有北漂特征。但是,我已落户于此,可能终老于此,不在漂了,似乎不那么正宗。参照白石老人,一切外来者皆北漂也,似又应归之此类。说到此,就很想给北漂画边界,究竟哪些人可纳入,哪些人不可纳入,在进入此圈中者中,哪些人最典型,就让我们唠叨唠叨。先从边界线说起。非北漂者,当然是祖上居京者,或者前一代和数代居京者,他们根在于此,生于斯,长于斯,当然不具漂的特征,尤其是皇亲国戚者及后人,皆不入此列,远有八旗子弟及后裔,近有打下红色江山的老革命老将军及红二红三代之类,最后属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了。北漂者,最大共性,就是你父辈祖辈不居此地,你是外地人,无论你以何种身份进驻京城,大范围指称,你皆北漂族。尚岩你漂来后,子子孙孙落籍于此,扎下根来,那也只能视你儿女非北漂,你则依旧难改北漂历史。试想,白石老人终老京城,都没有改变北漂身份,你又如何改变得了。不过,北漂还是得分一下典型与非典型。非典型的北漂,应是进入体制内且落户京城不打算远离的那一族。典型的北漂,应是非体制内人士且没有落户又在城里漂来漂住无定所者。这个范围也够宽的,在文化人心中,真正意义上的北漂,可能是那些有文化一族,他们到这个兼古都风韵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京城,是为着追寻文化梦想而来的,或为充实自身,或为谋求发展,或为扬名立万。远的不说,仅就演艺圈中大腕级人物,诸如张艺谋之类,大体能代表典型北漂族,外来者、文艺界名流、成功人士,多重身份加持,尚可列北漂名人堂,是以为荣,光耀先祖!
1,七八年春与你认识起,我就知道贤弟是位″杂家″;
2,广交朋友博览众采且天赋聪慧,我等不及,坚韌不懈更是难得可贵;
3,北漂一文自然流畅,其中仅引证资料、实地寻访等,就足見功底与辛劳,佩服;
4,民国北漂与当今北漂总体意义相同,但脑力与体力,以及数量规模等则大不同了;
5,北京现在人囗二千万,而北漂人应在千万以上,再朔上代上上代那土著就少得可怜了,所以留下些文字那便是所谓文化的根了,值得做的好事!点赞。
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什么?是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长城,是故宫,这些打上古代文明印迹的宏伟建筑,恰是现代文明所惑缺而难以补偿的。梁从诫先生说,再好的现代建筑也无法与古建相比,古建是无法复制的,绝不是金钱买得来的。他为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贝被折除而痛心疾首,每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提案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古建。黎德利的"迷城"揭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20年多年的时间里,那些见证近现代历史的街道和建筑在城市改造中消逝殆尽,几代人成长的美好记忆永远定格在相册里,人们回不到曾生活过的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了,除了扎心的痛惜,更多的是无奈。十多年前,大学同学搞了个入校30周年聚会,专门到母校一游,可是给人的感觉并不美好。我们熟悉的车辆厂至校门的那些莱畦去哪里了?校园里密密麻麻的高大法国梧桐树去哪里了?还有我们上课的红色砖楼呢?中文楼、幸福楼呢?都不见了!我们到此找不到承载我们记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何须来此一游,这些高大的教学楼与我何干?触景所生的情,是悲凉,谈不上任何的喜悦。这种经历与感受正是所有追寻历史文化足迹的人们所共有的。历史的街巷与建筑虽说破旧,但它们深深地融入并承载了与其朝夕相伴的人们的成长经历、美好记忆与特殊情感,它们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好好保护的,否则我们的城市就将变成一座迷城。
看多了传统水墨画了无兴趣,这种绘画有点意思,留给读者的空间反而更大[呲牙]
郑林的水墨画确能给人以简澹、静穆、质朴、天然之美。她的水墨画在创作上有何独到奇妙之处?让我们来打个比方,别人是将墨色涂染至宣纸上,由外向里作画,宣纸上运行的点画墨迹是受到创作者意志操控的,笔墨行进的路径是预设而确定不移的。而她则是让滴坠的墨迹渗入宣纸,再经渗化后由里向外而成像,墨色铺展的形态与边界是随机的,并非为其意志所左右,也非创作者所预设,影像的斑迹经她随性演绎而成画。这是定性与随性、预成与偶成、作画与成像的区别。但这并不是说,她的创作没有主题设计、没有意念指向、没有旨趣追求。而是说,她在墨坠的浓淡、墨迹的张驰、墨痕的厚薄、墨影的虚实等方面,虽有个人意念的介入,但这种介入,高度融入了个人的主观体验,融入了她的视觉之灵动和成像之灵气。或许墨色在宣纸上的漫游而咉印出来的影和像,并非完全符合于她心中的影和像,但墨色如败壁呈现出来的斑迹,经她略加点缀而附影成像,本身就是一个塑形赋影的创作体验,是经意与不经意、主动与被动、意志与天然的融合的调适体验。未琢之玉,胜在近于天然,美在近于原生态,好在天趣藏于其中。
幸事一桩。蒲湖一文信息量够大,所隐含的话题也足够丰富。他在文章中谈及到他处心积虑地收集《四世同堂》所有一、二、三部及补篇的奇特经历,详细讲述了自己出于对老舍先生特殊感情,就老舍著作中文字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作品,如何在出版40多年之后,经他线下线下多渠道打探与挖掘,由黑龙江和湖北等地不同图书馆寄出并得以"相聚一堂",再谋得老舍先生之子舒乙老题跋、签名、钤印,最终遂其所愿的曲折故事。这种爱书惜书掏书的生动故事,确实感人至深。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当今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被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对物质利益和物质享乐的追逐之中,较少有人安于现实的贫困,而执着于对精神生活的探寻、沉迷于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之中。蒲湖算是极少数当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从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坚守与纯正。难能可贵的是,蒲湖作为常居乡野的一位普通读书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切入,抓住《四世同堂》这部著作中英文版发行的演变过程,较清晰地梳理了该书出版发行的前世今生,通过傍及丁聪老众多典型插画,一并暗示了该书特别的价值及收藏的意义之所在。须知,有年头有价值的旧书不易得,分册出版的各个部分的旧书收集全更是不易,获取著作者后人暨文化名家的签名之类的墨宝与印迹,更是不易之中大不易。就此而论,浦湖不只是幸运儿,更是有缘人。
虽然易中天老师愈来愈老辣,对付上八洞神仙、下八洞神仙愈来愈游刃有余,但不时表露出他那骨子里的汉口、汉阳码头上宝庆帮的大爷气慨。
加上他一口标准的汉普,时不时带出来的武汉“把子”(口头禅)来。虽不是武汉人,但我因他而为我大武汉生輝而骄傲!谢谢易中天老师了!
画与文齐美,鱼与生命并存。张国刚创作的原生画是源自于他对生命的真情感悟和他对生命的持续敬畏,每一笔每一画都出自于他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渗透着至深至真至善的爱,画里透出一种无以言表的美。所有原生鱼,虽说脱离了水系,脱离了衬托的背景,脱离了游动的形态,但只要你静下心来,细致入微地进行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静态的孤独的不动的鱼依旧是鲜活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们的鳞片和鳍散发着生命的光泽和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些形态奇异的鳍,慢慢放大去看,仿佛能感觉到左右旋转的力量,细微之处见真章,如此深厚的画功,是极为罕见的。在这里,画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而是哲学的表证,理应归之为极品。
张文斌老师的这篇大作和去年11月份本刊发表萧继石老师的《小镇岁月》都是写上个世纪70-90年代初湖北基层青年画家的成长历程,言辞朴素,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在貌似平淡中打动人心,令人回味悠长,口有余甘。非常好[强][强][强]谢谢两位作者老师,谢谢《丛刊》[抱拳][抱拳][抱拳]
张文斌这篇文章,写活了过去的那些往事,写活了英韬和他自己,也写活了那个远去的年代。在这里,漫画已经不重要,漫画只算作一个叙事的载体。在他所记叙二三事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购买火车卧铺票。它能唤起我们共同的记忆。那个年代,铁路客运异常艰难而紧张,一票难求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别说卧铺票难购,就是坐票甚至站票也不容易买到。想想当年,本人大年初二由四川资阳回武汉,是被人从车窗硬生生地塞进去的,整整站了38个小时,未敢吃喝,厕所里都挤满了人。他所记叙的那个女站长,真让人敬佩不已,二话不说,非常爽快地批了买票条子,解决了他的购票难题。在今天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别说收取好处费,至少也得盘问半天吧。仅此一件事,也仅此一人,把武汉女人的干练、爽直、热情、大度全都展示出来。如果今天这个社会,有更多这样的女站长,是否意味着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干净、高效而完美呢?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坚持批判立场的漫画家都不易。比如戈雅,一面是现代意义上的漫画创作者,另一面孔是宫廷画家,顶级的。
方成漫画之所以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在于方成是一位集开创性、传承性、时代性、社会性、批判性于一体的漫画大师。他的开创性是他的漫画艺术性的重要标识,集中体现在他对漫画画风的潜心探索与绘画艺术创新上,他开了运用水墨画技巧于漫画创作之先河,极大提升了漫画的观赏价值与艺术水准,使漫画之俗与水墨画之雅高度融合,将水墨画的清新感巧妙注入到漫画的幽默感之中,使人们对漫画的感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这也是大众喜爱方成漫画的根源之一。他的漫画传承性是他漫画艺术性的重要载体,这种传承性集中反映在他较好地接对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找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漫画创作形象载体,将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个个古典人物形象,以充满幽默夸张的方式予以复活,恰到好处地加入当代元素与要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颠覆古典人物性格、形态及品格的艺术表达,将一个个栩栩栩如生的全新人物形像呈现在世人面前,完美地演绎漫画所特有的艺术逻辑,往往能收到既合于传统文化特质又超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奇妙效果,真正把古为今用发挥到极致。他的漫画时代性是他漫画艺术性的重要品格,这种时代性是与他所享誉的漫画常青树相互贯通的。他的漫画能享有常青树之誉,就在于他创作的动力源自于对他时代脉搏的深刻洞悉与精准把握,从创作主题把控、内容筛选、风格设计到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使其漫画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上世纪40年交结左翼文艺家对当时社会黑暗进行讽刺开始,到50年代针对冷战专画国际漫画,抨击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压迫侵略,再到五七年讽刺教条主义而被打成右派而终止漫画创作,直到80年代创作国内思想观念问题漫画,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都能将其漫画融入到时代发展大潮之中,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迹,使其漫画常作常新,真正实现了漫画合时而作。他的漫画社会性是他的漫画艺术性的重要功能,这种社会性是同他对社会生活的悉心观察和透彻感悟,对广大底层民众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的体察和洞悉密不可分的,他能走进到民众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爱所憎,进而通过具像漫画艺术形式揭示并展现抽象的民众社会心理情绪,在漫画形态难以触及的地方用打油诗加以填充与修饰,以诗配画的完整幽默艺术形式,撞击社会生活的热点痛点敏感点,引发民众心理情绪的共鸣,使其漫画艺术能产生与社会心理同频共振的奇妙功能与效果,这是为什么他所举办的漫画展都能收到热捧与围观的深刻根源之一。他的漫画创作真正达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他的漫画的批判性是他的漫画艺术性的重要导向,这种批判性是他对传统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所固有的顽疾劣症深刻洞察与冷静分析的产物。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士大夫的一腔凛然正气,只是他的这腔正气是通过漫画所特有的讽刺幽默的方式来传播与释放的。在这一过程中,他理性的批判精神较完美地体现在漫画的艺术逻辑之中,收到了既抨击时弊鞭挞恶丑社会现象又警示当下教育社会的双重效果。他的批判性还体现在他蔑视权贵挑战权威的一身傲骨上,只是他用漫画特有的幽默风趣较好地化解遭受打压的风险,尽管他没能逃出五七反右的宿命,但一旦复出,依旧不改初心,以漫画为武器,执着为民众发声,为时代代言,强烈的批判色彩成为了他漫画的深厚底色,由此铸就他漫画职业生涯的一座丰碑。
这篇《清末民国的三镇茶馆》主题选择和写作内容、配图都令人喜欢。我个人感觉写得非常棒[强][强][强]
茶馆是中国农业时代城镇化的结点,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视。这篇文章中的插图选择得也非常有代表性,让我想到原来德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在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教授所著,这几年在国内学界很火的一本书——《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